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叶圣陶这位二十世纪著名的文化大师 ,其文宗兼师宗的历史地位和杰出贡献 ,为有识之士所共认。在其生前 ,茅盾发自内心地喊出“叶圣陶万岁” ;在其身后 ,冰心由衷地称说“叶圣陶先生是一位永垂不朽的教育家” ;我们的党和政府也给予崇高的评价 ,李岚清同志赞颂道 :“叶圣陶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是风范永存的一代师表”。在世纪之交 ,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 ,中央号召进一步抓好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  相似文献   
22.
师范院校理科学生的人文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师范院校的实际情况,对师范院校理科学生的人文教育途径和方式作了具体探讨.认为,必须坚持综合性、师范性和创新性的原则,明确其主要途径,即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和校园文化熏陶;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即增设人文课程、推荐阅读书目、组织系统讲座、专业相互渗透、课外社团活动等,把人文教育切实有效地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23.
本文是作者多年来从事教学和研究的体会,它包括:和平豁达而又乐于追求的心境为前提;广泛借猎扩大知识面,提高理论修养是关键,选择一个对自己来说既是量力而行又是尽力而为的课题,这是成功的关键,而根本的研究不能人云亦云陈之相同而可善于创新有所突破这个研究的灵魂。  相似文献   
24.
文章主要是就目前语文新课标如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所必然涉及的一些认识,提出了叶圣陶“大工具”论的概念,并指出这一概念的确切含义、依据和功能,以促进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25.
一、选题的价值性原则顾黄初先生认为,语文教育的研究价值,是由语文教育本身的价值决定的。语文教育是维系古今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神桥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如何充分有效地发挥这种功能,应该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他对于研究的三个领域(语文教学论、语文课程建设、语文教育史)课题的选择无不以揭示语文教育的规律、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和建构语文学科的科学体系为目的;他把努力为我国语文教育的民主化、现代化、科学化、民族化而奋斗,作为他毕生研究的总目标。他的研究课题的价值性,主要体现为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借…  相似文献   
26.
吕叔湘张志公的口语教学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叔湘张志公的口语教学观董菊初著名语文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张志公两位先生,长期以来,对于中学口语教学反复作过中肯、精辟、系统的论述,可谓大声疾呼,苦口婆心。然而,目前我国口语教学情况尚不理想,效果也不甚显著,与时代要求仍有不少距离。因此,重温两位前...  相似文献   
27.
阐释,又称诠释或解释,它是主体通向客体的中介,它决定于主体目标及主体对客体性质的认识。新课标对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性质的认定,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取向,阐释学方法自然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运用。因此,阐释方法便成为不可忽视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8.
最近几年来 ,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引起有识之士的担心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确实 ,我们且不看高考分数 ,就从毕业生的实际语言能力来看 ,的确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 ,除了“应试教育”、高考制度等带有根本性原因以外 ,同老师在教学思想的认识、教学目标的掌握、教学重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诸多方面的失误有很大的关系 ;作为有责任感的老师 ,应该说是难辞其咎的 ,必须进行深入的反思。笔者从长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和听课实践中 ,感到中学语言教学存在以下误区 ,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一、重思想内容解读 ,轻语言形…  相似文献   
29.
接过志公先生赠予的《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计60万字),感到特别厚重,看着先生苍劲的题字与鲜红的印章,内心分外欣喜与激动。悉心拜读,越发感到《论集》贯通古今,融会中西,博大精深,充满着唯物辩证法,委实是一本地道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汉语文教育论,值得后辈珍藏与研读。这里就先生的论文教育致用观作粗浅的探讨,以向先生及专家请教。 在我国教育史上,春秋时代曲孔子就已经提出“学以致用”的思想,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至北宋,程顾程颐从教育原则的高度作出概括:“读书,将以致用也”(《二程集·论学篇》)。至于,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为指导,对“学以致用”的依据、实质及实施途径作出系统而具体阐述的,志公先生恐怕是古今第一人。  相似文献   
30.
近读叶圣陶先生的两本论文集:《叶圣陶论创作》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看到叶先生精辟的修辞观和多彩的修辞法,令人大开眼界。由此,也便想到近年来修辞学界出现的“喻之二柄”的说法。 “喻之二柄”,是钱钟书先生的创造。他在《管锥编·周易正义·归妹》中说:“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修词之学,亟宜拈示。斯多噶派哲人尝曰:‘万物各有二柄’,合采慎到、韩非‘二柄’之称,聊明吾旨,命之‘比喻之两柄’可也。”所谓“柄”,是“权柄”的“柄”。韩非子“二柄”的原义是:“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戳之谓‘刑’,庆赏之谓‘德’”(《韩非子·二柄》)。慎到的二柄为“威”与“德”。钱钟书先生根据比喻的异闭,以“二柄”喻之,颇为贴切,无可厚非,而且确实是‘对比喻研究的一个深化。” 但是,对叶圣陶先生的多彩的比喻,我们用“喻之二柄”来权衡,便发现有不协之处。叶先生两本论文集中共用比喻270多个,其中用同一喻体来比不同本体的,即钱先生所说的“喻之多边”现象委实不少。就“藤蔓一样爬开去”这一喻体,用来比喻五种不同的本体。现举三个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