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能力对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十分重要。然而“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大学语文”教学需要改革:明确“大学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培育中的重要性;科学建设“大学语文”教材;提升教师文化素质;创新“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构建有利于“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平台。  相似文献   
22.
《大学语文》语言学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而高职学生的语言学水平偏低,所以,不管是教材编写还是教师知识传授,都要重视语言学。同时,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建构有利于通过语言学来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的校内外平台,这样语言学的传授才能达到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3.
"比德式思维"是先秦儒家象征的哲理的思维方式的主要体现。孔子、孟子、荀子对这种思维方式作出了积极的建设。孔子开创了"比德式思维"的先河,孟子对此作出了诠释,荀子对"比德式思维"作出了自觉的发挥。他们对"比德式思维"方式的建设对后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
事料是用于文本建构的客观事物和事理。新闻文本的事料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存在于文本建构主体的文本构思之中,存在于新闻文本之中,存在于文本受众的接受之中。  相似文献   
25.
气势在文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自然、社会生活中有气势,是写作主体取势的源泉;气势是写作主体为文的内在动力;气势是建构文章大厦的凝聚剂;气势是接受主体鉴赏文章的向导.  相似文献   
26.
蒲晓彬 《焦作大学学报》2011,25(2):78-80,83
读者阅读文章是文章建构活动中的最后环节,是读者与文章作品碰撞、沟通、契合的双向互动过程,是读者对文章作品的再生产。文章作品社会价值和艺术生命的实现,依靠阅读主体的创造性阅读与理解。文章阅读主体再生产能力的培养需要阅读主体设置疑问,需要阅读主体剖析、理解对象,需要阅读主体概括、综合,需要阅读主体勃发的灵感。  相似文献   
27.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是抒情性文本(诗歌为主)一个基本的、重要的组成因素,它需要传情的内涵与意象的意念符号间建立起同构关系,达到意与象最自然的契合、最自然的相似。因此,写作主体在抒情文本建构中应该精心择用意象:择用具象特征的意象;择用寓涵丰富的情感信息的意象;择用凝聚文化内涵的意象;择用能够整合为“立象尽意”的意象。  相似文献   
28.
气势存在于文章之中,它不仅能体现出文章作者的自身素质,而且使读者的思想得到感化,是建构文章风貌的因素之一.气势是文章写作的启动器,是构筑文章的凝聚剂,是读者赏读文章的向导.取得气势的方法一在文章内容的传载中取得;二在文章体式中取得.  相似文献   
29.
意旨是文章的主宰,文章的灵魂,它始于客观世界,伴随文章建构主体的立意、表意,终于文章接受主体的解意。文章的意旨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存在于文章建构主体审美意识之中,存在于再现客观世界和表现主观世界的文本之中,存在于文章接受主体对文本的解读之中。  相似文献   
30.
静体转化为动体是文章建构主体静动互化的常用辩证技法之一。静体转化为动体,其一,建构主体常借用拟人、拟物的修辞手法和飞动式的建构技法来完成。其二,建构主体将静止的对象流动化,使静止的对象赋予动态感,静物动态化的审美效应诉诸于接收主体,其审美感觉上似是静物的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