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633篇
科学研究   86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23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论高校贫困生管理中贫困生的主体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高校贫困生工作实践,提出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工作应适应贫困生需求的时代特点,从确立贫困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贫困生的主体作用、关注贫困生的需求出发,激发贫困生的内在动力,以帮助贫困生实现个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2.
针对本体获取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语言分析技术的本体自动获取方法,即利用词汇功能语法(LFG)这种先进的语法学理论对句子进行分析,使句子从语法表达转换到语义表达,进而获取句子的知识表示,从而可容易地从知识表示中获取本体。  相似文献   
993.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美无处不在。孔子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认为美的不一定都是善的,要尽善须用“礼”来约束,使之趋向“仁”,即所谓尽善尽美。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则推崇自然与简朴之美。孟子云:“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认为美需要高扬人的主体力量,美好显露于外,强调内在品质与外在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994.
公共艺术教育具有艺术教育、艺术的表演和校外艺术教育等公共性特征。调查表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没有硬性指标,课程内容存在层次差异与类型导向,课程设置表现为非均衡与自主性。后现代课程观背景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构建合理的修学机制与课程模块;关注识读课程与探究性实践课程的双向开发;整合新教育理念与技术的课程;构建开放的课程平台与网络资源课程;创设后现代课程观的新型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995.
“牛郎织女”故事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具有强烈的“异文性”特征。音乐剧《鹊桥》剧本创作根植于“牛郎织女”民间故事,经过广阅异文版本与深研叙事演进,以吸纳继承和创意改编的路径对“牛郎织女”故事进行“对内抒情”“对外叙事”的音乐剧唱词创作、人物角色高度“拟人化”塑造、戏剧“愁苦因子”铺撒、戏剧“临界绝境”设置以及“戏剧裁决”之“绝境突破”技法运用,实现了对戏剧人物角色的深度刻画与叙事情节的层级推进以及“牛郎织女”故事在当代语境下的新述与再释。  相似文献   
996.
吴礼敬 《中华文化论坛》2023,(1):84-94+187-188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汉学界的《易经》研究逐渐兴起一股由“经”到“传”的诠释转向,研究者不再致力于翻译和解释《易经》的“真正含义”或“内在含义”,而是转向历代的《易经》注疏。他们认为并不存在一个单数的《易经》诠释定本,而是有多少《易经》注疏,就有多少不同的《易经》版本,并主张以历史的眼光、从注疏者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易经》,这反映出美国汉学界《易经》诠释的思想史转向,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苏德凯、艾周思、林理彰、何茂康等人。这一思想史转向是在美国的中国历史研究由“西方中心主义”向“以中国为中心”的范式转变的背景下发生的,同时也是对卫-贝译本长期确立的将《易经》视为“智慧之书”的挑战和反叛。强调“以中国为中心”的《易经》注疏翻译有助于人们认清《易经》的复杂性质,动态地把握中国思想的内涵和特征,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着如何做到对古人学说具备“了解之同情”、翻译时如何区分经典文本自身与注疏者理解之间的差异这样的困难和矛盾。从学术研究层面来看,美国《易经》诠释的思想史转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从《易经》的海外传播来看,卫-贝译本所代表的民用方向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