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1.
芬兰作为世界教育领域的典范国家,十分注重儿童青少年教育、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福利。文章对芬兰心理健康服务发展历程与政策进行了梳理,概括了芬兰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类型及表现,重点介绍了芬兰学校及社会的心理健康服务举措,以及信息化手段在心理健康服务中发挥的作用。总的来说,芬兰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众擎易举,为儿童青少年构建了心理健康服务的全阶段全覆盖安全网络,以保障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社会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2.
在中小学阶段的德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指导思想,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立足于教育,重在指导,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实效性,促进中小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研究背景研究发现,校园欺凌对受欺凌者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仅体现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还会延续到成年期。当前对校园欺凌及其长期影响的研究主要是在以独立和个人主义为导向的西方文化背景下开展的,而在以群体为导向的文化背景下(如中国)的研究较少。基于此,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治疗中心的林默予(Muyu Lin)博士和英国华威大学心理学教授迪特·沃尔克(Dieter Wolke)及其同事一起探究了东西方文化之间校园欺凌发生率的差异,以及不同文化中的不同角色(欺凌者、受害者和欺凌/受害者)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从而进一步提升各国校园欺凌防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动态发展着的概念体系,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德育内容.未来的人才不仅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还要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当代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都是我国当代德育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德育实效的一个有效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邢淑芬  孙琳  王媛  王争艳 《教育研究》2012,(11):122-127,149
养育行为是社会文化转换的重要过程。采用家庭观察的方法,从养育目标和养育策略两方面探讨在自由游戏情境下母亲和祖辈养育行为的代际差异,结果表明:母亲和祖辈的养育目标都是自主—联结型,但母亲更强调鼓励自主的社会化目标;母亲和祖辈都倾向于采取中压策略,但母亲采用的低压策略显著多于祖辈,祖辈采用的高压策略显著多于母亲;养育目标和养育策略间存在相关关系,母亲的社会化目标与其低压策略和中压策略显著相关,而祖辈则是与中压和高压策略显著相关;母亲和祖辈的养育目标和策略存在性别差异,对女孩强调自主性目标,对男孩则会采取更多高压策略。  相似文献   
16.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是为了传授心理学知识,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心理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以提高他们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向、理想追求准备好心理基础.基于这样的目标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7.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是为了传授心理学的知识,而是为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懂得如何学习、如何与人相处,提高其心理素质.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传统学科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8.
邢淑芬  孙琳 《人民教育》2012,(Z2):68-69
"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这或许是日常生活中,当儿童取得成就时,教师和父母最常用的夸赞语了。他们认为这样的表扬会更好地激励孩子取得更大的成绩。但事实是这样吗?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越表扬孩子聪明、了不起,孩子越害怕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为什么他们面对挫折或失败时会更容易选择放弃,而不是像我们期望的那样,付出更大的努力以"水滴石穿"?  相似文献   
19.
前青春期(preadolescence)是指从童年晚期到青春期早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不良表现是个体后期问题行为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也被认为是实施干预的关键时期。研究发现,许多患有行为障碍、多动症、冲动控制障碍和焦虑症等问题行为的人在前青春期首次发作,其中家庭环境因素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