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假皇权以肆虐的奴才——论明代的宦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的宦官,从永乐年间开始,直到国亡为止,始终在皇帝的宠幸、纵容下,在政治舞台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们把魔爪伸向各个领域,特别是对臣民进行公开的特务恐怖统治,虽然强化了极端君主专制,但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恶果。明代的宦官尽管权势熏灼,但他们只不过是假皇权以肆虐的奴才,为皇帝搏噬臣民的鹰犬而已,没有也不可能对皇权构成任何威胁。明代宦官这种既拥有很大权势,又只是皇帝的  相似文献   
12.
朱元璋(1328——1398年),字国瑞,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出身佃农家庭。元至正四年(1344年),皖北大饥疫,朱元璋的父母和长兄相继去世。贫苦无告的朱元璋只好入皇觉寺为僧。不久又因乏食而作了遊方僧,遍历光、固、汝、颍诸州,凡三年。至正十二年(1352年)闰三月,朱元璋迫于形势,参加了郭子兴的起义队伍。从此开始积蓄力量,剪灭群雄,并终于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帝国,登上了皇帝宝座。朱元璋不仅是元末农民起义的中心人物,是维持统治近三百年的明王朝的开国皇帝,而且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如何正确地评价包括朱元璋在内的历史人物,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课題之一。而在这个问題上却经常存在着两种截  相似文献   
13.
大明帝国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扫除了通向权力顶峰的一切障碍,把国家的权力全部集中在自己手里,使皇帝真正成为“代天理物,威柄自操”的独裁者。全体臣民,包括所有的权贵,都得由皇权的鞭子任意驱使:文武大吏,有如仆隶,正如叶伯巨所说:“今公卿大臣数十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者,朝廷遣一介之使召之,则拱手听命,无敢后时,况敢有抗衡者乎!”(叶伯巨:《叶居升奏疏》,《万言书》,见《明经世文编》卷八)地位尊崇的藩王,中叶以后,也日益不振,几乎同囚犯一样,困处一城,完全成为腐朽的、“世世皆食岁禄”的寄生虫。后妃则深居宫中,“不预一发之政”。外戚也“最为孱弱”,“非有军国之权,宾客朋党之势”。至于宦官,尽管他们的权势很大,但也只是皇帝的忠实奴才,搏噬臣民的鹰犬。他们只有打着皇帝的旗号,凭借“天子的威灵”才能肆虐于一时,否则就会身败名裂。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继台湾吴智和先生《明代祖制释义与功能试论》之后进一步探讨明代“祖制”问题之作。文章分析了明代君臣之所以十分重视“祖制”的深刻原因,同时也揭示了“祖制”之所以难以全部实施,乃在于它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若干不合理之处;以及现实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因而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药方”;加之统治者的日益腐败,更将“祖制”置诸脑后。文章还对洪武以后君臣既要变更“祖制”,却又声称忠于“祖制”的奇特现象,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明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以“新天子即位,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入诛之”的所谓“祖训”为借口,举兵反叛。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进行了整整三年。建文四年六月,燕王进入南京,登上皇帝宝座,建文帝“逊国”出亡。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靖难之役”。  相似文献   
16.
功败垂成的明末农民起义,至今正好35O周年。这是一幅悲壮的历史画卷,有许多地方值得人们深思。为什么李自成在北京只呆了短短的40天?本文认为,胜利时骄傲、“流寇主义”、战略策略错误等等都是重要原因,而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李自成领导集团的素质较低以及大顺政权极端缺乏人才。文章列举了大量事实,并与朱元璋进行了纵向比较,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人才匮乏给李自成带来的严重的后果。文章最后指出,大顺政权之所以人才匮乏,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的乃在于李自成领导集团对人才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执行了一些错误的政策。  相似文献   
17.
河西的范围,随历史发展有所不同。本书采用汉唐界说,指今日甘、青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总面积28万多平方公里。由于这一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对于巩固西北边防、加强西北与中原的联系以及疏通中西交往等方面,都居  相似文献   
18.
论亡国之君朱由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毅宗朱由检在明朝灭亡前夕曾说:“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矣。”把亡国的责任全部都推到了诸臣的身上。本文用翔实的史料,论证了这一说法的错误。认为明朝的灭亡,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而朱由检的举措乖张,致使人心尽丧,统治阶级更加分崩离析,则是明朝终于灭亡的决定性因素。朱由检本想求治,而结果却愈乱;本不想亡国,但结果却亡了国。这是朱由检自己导演的一出悲剧。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七五年五月,广东某教授为了给“四人帮”掀起的“评法批儒”反革命潮流推波助澜,提供“理论”根据,修订出版了他主编的《简明中国哲学史》。在这部书中,该教授不仅硬把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军的对垒,强行纳入“儒法斗争”的模式中去,而且还根据帮派的政洽需要,封赠了一大批“法家”,人为地制造了一部“儒法斗争”史。《简明中国哲学史》(修订本)所封的“法家”代表人物中,李贽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被塑造为“尊法反儒”的“英雄”,受到高度的赞颂。然而,大量的事实表明,李贽虽  相似文献   
20.
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是明代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明王朝统治危机四伏的时期。1572年(隆庆六年)六月,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他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举起了尊法反儒的旗帜,在不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斗争的影响下,推行法治路线,进行一系列社会改革,与贵族、豪绅大地主阶级推行的反动的儒家路线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