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语文知识》1999年第7期《“二百五”与“溜须”的来由》一文中,作者对“二百五”来由的解释过于武断,认定它是出自牌九中“二板”(四个点)和“幺五”(六个点)的组合——“二板(百)五”(合起来“毙十”,点子最低),含“倒霉”之意,喻指那些时运不济之人。实际上,关于“二  相似文献   
12.
执教《口技》一文,我采用“了一个文眼”“、两次道具“”、三个场景”、四个反应”提纲挈领式的点拨教学后,引入对文中所叙之事是真是假问题的讨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是课堂精彩片段的撷取:师:洛桑的口技折服了亿万中国人,他的英年早逝令世人扼腕叹息;第一届小品大赛“中吹啤酒瓶奏乐”的口技表演,让人耳目一新,但他们的表演与文中那位民间艺人比起来,确属小巫见大巫。按理说,时代在进步,今人应比古人强,为何落差如此之大?难道此文是清代作家林嗣环杜撰不成?一石激起千层浪!请听学生双方的精彩辩论:生1:我认为此文所叙之事纯“属莫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