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教育   74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一、困扰教师的难题之一 让课程标准走向课堂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让先进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原本不是朝令夕改那么容易。我们既要保持改革的热情,又要有清醒的头脑,更需要冷静反思怎样才能  相似文献   
22.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共同目标,这足见它的重要性。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悟了文意,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  相似文献   
23.
近日 ,杭州市拱墅区举行了一次辩论会。辩题是 :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哪个更重要。辩论各方都以充足的理由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和重要。最后让笔者作总结 ,目的是在充分认识两者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后 ,把两个看似矛盾的方面统一起来 ,正确把握语文教学这一重要特点。当前的主要倾向是课文的价值取向有所忽视先看一个教例。教学《落花生》一课时 ,对“从落花生身上 ,你得到什么启示?”这一问题 ,教师认为 :这是个弹性、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经验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相似文献   
24.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教学理念之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本文就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功能、内容、方法等方面谈些意见 ,供老师们教学、研究作参考。一、语文课程审美教育的多重功能审美教育是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为基本内容 ,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目的的教育。语文课程审美教育的直接功能在于对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25.
钱正权 《小学语文》2008,(10):50-51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猫》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是老舍。一位年轻教师要上公开课,自己备好课以后来与我研究教案。我说我们不忙研究教学方法,还是先请你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和理解。教师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和理解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师自己读课文感受要深,理解要到位,教学设计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方法在教学中是第二位的。倘若教师自己读课文的感受浮于表面,或者理解有偏差,那教学就有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干里”。  相似文献   
26.
钱正权 《小学语文》2008,(12):49-51
一、教材的主要特色 要说教材特色,笔者看来,众多教材中人教版最显著的特色在于选文精当。所选的课文文质兼美,许多是经典性的。这很难,也最重要。笔者曾品尝过编选教材的甘苦,深感觅一篇用作“教材”的文章,须“众里寻他千百度”。选文的文质是教材的生命。小学是启蒙教育,语文课本历来被誉为人生“教科书”,  相似文献   
27.
<正>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结构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生:树多。师: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生:桂树多。师:是啊,桂树成林,"桂林"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  相似文献   
28.
听罢由潘文彬老师执教的小学六年级阅读教学课,我的头脑中不由自主地蹦出"朴实"、"扎实"、"灵动"、"富有实效"等词语来。 识字写字是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任务,扎扎实实练好这项"童子功",是为学生一生的学习工作打基础。  相似文献   
29.
学法指导的原则1.教与学的统一,教法服从于学生的学法.2.学法指导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进行,不单开"学习方法课".3.学法指导要凭借教材进行,注意其阶段性和连续性.4.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思维过程,从而指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30.
“文本解读”(或曰“文本细读”)成了热议的话题,反映语文课开始理智地关注文本本身了。所发表的见解,有的主张解读文本要有深度、广度,人文内涵对学生要有哲理性、文化性的启迪,有的则着眼于教学方法层面的方方面面……总之,众说纷纭。这些见解不乏真知灼见,但似乎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这就是:文本解读,到底应该指向哪里?教师应该如何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