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728篇
科学研究   68篇
体育   20篇
综合类   20篇
信息传播   5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75篇
  1976年   21篇
  1975年   63篇
  1974年   41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5篇
  1959年   4篇
  1955年   3篇
  195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882.
883.
我国创新发展已进入自立自强新阶段,亟需构建新体制。区别于传统的事业单位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研发机构,打造政社(企)协同创新、机制灵活的新型院所,对于实现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突破,推动科技经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新型院所的“四性”(公益性、经济性、社会性和创新性),构建出体制放权赋能与市场化机制支撑并行的新型双层治理理论框架;并通过江苏产研院的成功实践进行案例验证,即双层治理模式的有效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884.
数字创新能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组织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但现有文献对其内涵并未有明确阐解。本文在界定数字创新能力的概念特征基础上,剖析了其两层五维度的结构,认为数字创新能力是由数字连接能力、数据聚合能力、智能分析能力等一阶维度和数字敏捷能力和重组创新能力等二阶维度组成。在此基础上,本文搭建了数字创新能力的理论框架,从环境层面、生态系统层面和组织层面阐述数字创新能力的前因,并简要分析其对竞争优势的支撑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了未来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885.
社会创新是解决贫困、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加剧等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社会创新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但其成果转化和实践机制更为复杂,需知识生产者和知识使用者的交流与合作生产。知识动员能打通知识主体间的“藩篱”,有效对接知识生产者和知识使用者,改变知识主体间“各自为政”的局面,提升社会创新水平。现有关于知识动员和社会创新的文献呈碎片化,分散在不同的研究领域。研究以2007年-2020年间的224篇文献为样本,系统梳理了知识动员的概念框架、运行机制、演进范式,并基于四螺旋理论,探讨了知识动员与社会创新的关系,构建了社会创新视阈下知识动员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弥合社会创新的理论与实践鸿沟、有效推动社会创新研究成果转化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动员不同于传统的知识单向转移和线性传播,而是知识生产者和使用者的双向互动与知识的共享。知识动员具有复杂性、回应性、情境性、系统性等特点,是由知识生产者、知识使用者、知识中介以及所在情境等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知识动员包含了生产者拉动、使用者推动、知识交流和知识合作生产四种模式,经历了从线性模型到循环迭代模型的演化发展历程,其运行机制是一个包括研究、传播、利用和影响等阶段在内的循环迭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公众被纳入社会创新系统,形成了包括政府、大学、企业、公众在内的创新生态系统,不同知识主体不断交流互动,推动知识共同生产,实现价值增盈。  相似文献   
886.
自熊彼特把创新引入经济学,理论界顺应时代发展围绕“创新”主题进行了百余年探究。为了全面系统认知创新内涵及理论发展脉络,依据文献遴选了对国内外创新理论研究有重大影响的50多个西方经典理论。按时间顺序、学科领域和研究主题等三个维度梳理了经典创新理论发展脉络。按照时间维度将其划分为4个阶段:新熊彼特阶段、解构创新领域阶段、创新系统整合阶段和创新生态系统阶段;按照学科领域维度,将创新理论研究分为创新经济学、创新管理学和创新方法论三个主要领域加以综述;按照研究主题维度,重点对增长动力、创新动因、技术演化、产业创新、区域创新、国家创新、国际追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主体和创新管理方法或工具等主题进行归类总结。通过对经典创新理论三维度归纳总结,明晰了创新理论演化的脉络,将对中国创新理论构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87.
区域创新建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在创新系统共生体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刻画区域创新发展现状差异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并且采用FSQCA对我国31个省份案例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1)互联网发展(共生基质)与产业集聚(共生网络)是引致区域创新高水平发展的必要条件,共生环境缺乏是导致区域创新非高水平发展的必要条件。(2)区域创新高水平发展的驱动路径分为自发-自主型、 开放-综合型与自发-综合型3类,区域创新非高水平发展的驱动路径有2类,并且与区域创新高水平发展路径存在非对称关系。(3)区域创新高水平发展路径中,充分发挥共生网络功能依赖于特定的共生环境。在特定的条件下,共生基质、共生网络与共生环境之间可以通过等效替代实现“同归殊途”。  相似文献   
888.
颠覆性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产业新型业态正改写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知识产权裹挟的技术标准先行已成为全球数字产业的竞争规则,缺乏互联互通标准协议导致的“数据孤岛”等成为数字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因此加强数字技术标准引领规范、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对于加速推进数字产业创新至关重要。本文在细致阐述和挖掘数字产业创新概念内涵和发展其外延的基础上,通过对近二十年间发表于国际顶刊的268篇文章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出“互动关系(协同推进)—内在机理(八力驱动)—作用路径(双向互动)”的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创新的框架,提出数字产业创新融合再造新业态的四种模式以及未来研究方向,以期推进数字产业创新相关领域研究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