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科学研究   2篇
信息传播   6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其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质量。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从介绍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入手,通过分析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现状,进而探究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前半叶,中国有两家影响较大的<大公报>,即诞生于1902年6月17日的天津<大公报>和诞生于1915年9月1日的长沙<大公报>.但是,人们一般只知道天津<大公报>,而不知道长沙<大公报>.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用人单位录用机制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群体性的难题。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大学生提高个人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途径,对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了描述与分析,指出了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公共写作课与素质教育关系密切。章是作思想、才学的展示,是作多种能力的综合反映。作没有一定的思想基础、没有相应的化素质,很难写出高质量的章。公共写作课要想较好地完成教学计划、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寓素质教育于教学之中,既教书又育人,注意学生情感、意志、品质、性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注意提高学生的学素养及化品位,把写作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化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进行行之有效的写作训练,公共写作课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刘思谦曾经以研究中国当代文学而蜚声文坛,被称为“中国当代五位杰出的女性评论家之一”。年近花甲,她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从事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当代文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唐末诗人罗隐,少有才学,想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但他生不逢时.唐末社会动乱、吏治大坏,科举考试已徒具形式,一般寒士很难及第.罗隐连考十次,最终还是名落孙山.他看透了科举的本质,用血泪和生命写下了许多"落第诗",揭露了官场的黑暗,控诉了科举的罪恶,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从这些诗作中,我们不仅感受到诗人疾恶如仇的品格、不屈不挠的精神,更可以从中认识唐末社会的腐败本质.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新闻工作者邓拓一直担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除了负责全面工作外,邓拓身体力行,撰写了大量的社论、时评和短论。这些社论密切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及时阐释党的大政方针,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热情讴歌边区军民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英雄主义精神,揭露痛斥日寇汉奸的法西斯暴行,为《晋察冀日报》的理论宣传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著名作家、编辑家赵清阁,在抗战初期主编的《弹花》杂志,紧紧围绕着国家至上、爱国、反侵略的办刊宗旨和大敌当前,抗战第一的编辑方针,所有的作品都热情宣传抗日救亡以及中华民族抗敌御侮、血战到底的决心,在战时的武汉、重庆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河南的新闻战线上,李蕤可称得上一员骁将;而南阳的《前锋报》则被誉为“小公报”和“河南的《大公报》”。李蕤先是被《前锋报》聘为“特派记者”,后又担任报纸的主笔兼文艺副刊《燧火》的主编。在河南现代新闻史上,李蕤与《前锋报》是应该大书一笔的。李蕤,原名赵国恩,字惠岑,后改名赵鸿恩、赵慧深、赵悔深,曾用笔名赵初、悔深、慧深、流萤等。1911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佛姑洞村。1929年起,先后在洛阳师范学校和开封师范学校学习。1935年参加北方左联,经常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中流》、《国文周报文艺版》等报刊上发表散文、小说和评论。1936年考入河南大学文史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南大学教授郑若谷和作家姚雪垠创办《风雨》周刊,李蕤和吴强都是编委。他们宣传抗战,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呐喊呼号。随着战事的发展,战局越来越紧张,李蕤不愿再待在开封,他渴望到战地去,接受血与火的洗礼。这时,《大刚报》在郑州创刊,社长毛健吾正在招聘记者,前去应聘的李蕤当即被聘为国际新闻版编辑。针对当时“抗战必亡论”的观点,李蕤很快作出反应。他的《抗战不是算命》一文在《大刚报》发表后,给了投降派重重的一击,受到读者的好...  相似文献   
20.
比喻,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比喻是天才的标识,”(亚里士多德:《诗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礼记·学记》)“博依”就是广设譬喻。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比喻,就没有诗歌,就没有文学。它的运用是和诗歌创作同步的,其源头可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