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3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CBE是当今世界上比较典型的四大职教模式之一,始创于美国,后流行于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主要理念是培养学生具备满足企业需求的综合能力,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评价。CBE具有鲜明的特征,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即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客观的考核评定标准,加强与企业各界的交流和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2.
杂字与"三百千"是我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两类并行的识字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两者相辅相成,它们不但在封建社会广泛流传,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出现了许多改编、新编之作,为我国识字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主要探讨了杂字与"三百千"这两类识字教材在语言、内容、思想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23.
澳大利亚的TAFE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确立了其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TAFE也面临着与大学衔接不畅、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经费投入减少等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24.
我园教师全是女性。孩子在幼儿园三年接触的都是女同志,这对形成幼儿良好的综合型个性是不利的。为了弥补目前我园教师性别结构上的这一缺陷,我们采取了邀请小学部低年级的男教师定期来园给幼儿上课的措施。实践证明,此法是可行的。我校小学部低年级的艺体课男教师,年轻,活泼,热情,开朗,小学一、二年级艺体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与  相似文献   
25.
教育叙事或称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法,它因关注日常教育实践和经验的意义,贴近教师生活而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教育叙事兴起的原因、特点、意义等方面对教育叙事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26.
我国古代社会长期浸润于儒家文化中,儒家在教育内容上重人文政务而轻生产技艺,这种价值观念导致中国古代农工商等实科教育的缺失。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冲破儒家思想的约束,编写各种杂字教材,介绍农工商等知识技能,传递生产经验,提高人们实践能力,为我国古代民间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7.
明清时期民间识字教材——杂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字是中国古代社会流行于民间的与“三、百、千”并行的一种非正规的识字教材。杂字起源较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而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影响深广。本文探讨了明清时期杂字的历史、盛行原因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28.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部分,它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和社会背景,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国家政策支持、健全的行会制度和经济结构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9.
顾月琴 《现代教学》2013,(9):F0002-F0002
该校是2007年创办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致力于以持续的课程化的活动建设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艺术节、读书节、书法节、科技节、德育节等活动平台,张扬学生个性、丰富学生体验、锻炼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用大量的实效活动践行"扬长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在艺术节中,学生们踏着音乐的节拍展现着灵动的舞姿,捧着话筒表情传神地唱着校园歌曲,握着毛笔恬静地描绘着"百米长卷"。在读书节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开展快乐阅读、抒写读书感悟。教师开办"读书沙龙"指导学生阅读;学生们静时,在轻音  相似文献   
30.
近年来 ,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中运用了一定数量的歌谣 ,这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如何正确合理地利用历史教材中的歌谣呢 ?所谓歌谣 ,指的是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 ,如民歌、民谣、儿歌等。歌谣的利用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利用得当 ,兴趣盎然 ,课堂教学为之增色 ;利用不当 ,就会偏离教材编写者的初衷 ,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述诸笔端 ,与同行共同商榷。歌谣相对于正文与插图来讲 ,数量并不是太多 ,笔者统计了一下 ,中学历史教材 (人教版 1 995年版 )一至四册中计有歌谣九首 ,但歌谣具有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