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纵观古今中外,论贡献,秦始皇罕有其匹;却因"焚书坑儒",两千多年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唾骂。历史上搞焚书坑儒的统治者大有人在,而秦始皇既不是始作俑者,又不是施暴最甚者,为什么"焚书坑儒"的罪名,总让秦始皇一人背负?  相似文献   
22.
《秦史稿》依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中讲述的这两条材料,判断"坑儒"事件的存在,然而这是不可靠的。其理由表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坑儒"记载的史料来源不可靠,它不是来源于《秦记》,而是民间传说;记载"坑儒"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诸要素不细不全;《史记》中多处提到秦始皇的文化暴政,但是口径不一致;曾做过秦朝博士,到汉代仍任博士的伏生、叔孙通等儒家学者谁也没有谈论过秦始皇坑儒的事情。卫宏在《诏定古文尚书序》中讲述了"坑儒"故事,但没有交代材料来源,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前辈学者都没见过这段材料;秦始皇密令人在骊山陵谷中温处种瓜结实的情节缺乏科学根据,也不符合我国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卫宏所讲坑儒故事与史实不符,经不住检验;设计圈套坑杀儒生不符合秦始皇的个性。由此判断,秦始皇一次坑杀460余名儒生和一次诱杀700名儒生的结论是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23.
24.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北宋的纸币有交子、钱引和小钞三种。  相似文献   
25.
本刊2003年第12期刊发了张宏伟、蔡中坚两位教师的文章《鸦片战争也应有“维护商业”的性质》。该文就人教版教材课后问答题“西方学者说鸦片战争是‘维护商业’的战争,对不对?为什么?”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性方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研究员马执斌在《中学历史教学》杂志2004年第6月发表了《驳“鸦片战争也应有‘维护商业’的性质”》一文,将问题提升到政治思想导向的高度。去年底,本刊又接到了湖北省公安县车胤中学蒋碧勇老师的来稿。他在教学中遇到了与张、蔡同样的问题,又拜读了马先生的文章,于是搞了一堂研究性学习,索性让学生畅所欲言,争论“鸦片战争可否称为商业战争”,又附文与马执斌先生商榷。他将讨论的问题归纳到教材是“蓝本”还是“文本”的焦点上。本刊2005年第1期刊登了他写的文章,并加了编者按。因为讨论涉及新课改的理念:既然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那么,遇到类似鸦片战争是否也有“维护商业”性质的问题,应该怎样处理呢?  相似文献   
26.
人教网编辑将一位读者对人教版历史教科书质疑的电子稿传给我。这位读者说:“人教社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分册(2002年版)第91页引了一句话,作者据说是穆罕默德。这句话是‘求学问尤当去中国’.如同全书的众多引用一样没有注明出处。怎么看怎么觉得这不像穆圣的原话。从常理出发,可以想见,倘若穆圣认为求学问尤当去中国.那他自己为什么不去?就算自己不能去.何不派聪颖之士前往求学?难道只是喊喊口号?穆圣身为一大宗教之创始人,一贯言出必行。……再者,以他的活动范围和生平事迹来看,恐怕不会对中国有如此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27.
《发明和发现的国度》这个学习专题讲的是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它是严格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编写的。下面,我们谈谈编写本专题课文的想法和做法,供广大历史教师备课时参考。  相似文献   
28.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历史教科书每册有彩图30多幅,黑白图300幅左右;平均每课有图画10多幅。文字与图画所占版面的比例,大体相当。拿它跟80年代人民教育出  相似文献   
29.
~~一件有助理解“共和行政”的青铜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研究员(100009)@马执斌  相似文献   
30.
新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诞生于20世纪末,面向21世纪,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振兴时期的时代精神。其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有三个新特点。 一、贯彻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神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从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它一旦并入生产过程,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马克思曾说:“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马克思生活在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那时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远没有今天这样强烈。但是,马克思通过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作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的精辟论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