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教育   55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将电视娱乐节目视为依照特定程序对语言符号进行编码的文本,依据语言学和结构主义方法,从娱乐节目的本体特征进行文本要素-结构性分析,以期清晰阐释潜隐在娱乐节目文本之中的形色话语的生产、运作机制和流通、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文辨》是王若虚专门论述文章之学的文话著作,该书以辨博著称,论文推尊苏轼,具有明显的金源文化特征。《文辨》以文章“惟适其宜”为一以贯之的原则,对文字表达、文体风格、文章体制等方面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构成了一个自适的体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种能延长薄荷种质资源离体保存时间的方法。方法:以薄荷试管苗为材料,接种到添加不同配比的甘露醇和蔗糖的MS(Murashige and skoog,1962)培养基中;在温度为(25±1)℃、光照强度2000 Lx,光照时间12 h/d、相对湿度60%左右的环境下培养;12个月后选成活率较高的试管苗转接到生根培养基进行恢复生长后驯化盆栽,以正常继代苗作对照,分别测量其株高、茎粗、叶片数及叶片SPAD值。结果:试管苗在添加蔗糖浓度30~90 g/L和甘露醇浓度0~15 g/L的MS培养基短期内都有部分存活,最长能保存12个月,存活率最高达60%。保存12个月的试管苗在MS培养基上均能恢复正常生长,驯化盆栽后的成活率为100%。结论:添加浓度为70 g/L蔗糖和5~10 g/L甘露醇的MS培养基适合薄荷试管苗的离体保存。  相似文献   
14.
性别收入差异的教育水平、行业及职业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2000年湖北省妇女收入调查的数据,从教育分布、行业和职业分布三个层面对影响和制约女性收入绝对数量和相对水平的分析,说明女性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和进入非传统行业、从事专业工作,虽然不能完全消除收入的性别差异,但有助于提高女性的总体收入、缩小收入的性别差距。  相似文献   
15.
格氏试剂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试剂之一,可以与多种有机无机化合物反应,应用广泛.本文主要对格氏试剂的制备条件、影响因素、反应类型及相关方向的应用进行了整体上的概述,有利于相关领域的入门学习.  相似文献   
16.
采用调查、访谈及统计学等方法,对长三角地区女大学生的体质现状及体育行为机制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的体质状况令人堪忧,她们的体育需要和动机具有多样性、多向性、多层次性特征,行为目标的偏倚,消费意识的淡漠,行为结构的不良,行为内容的受限等特征,导致大多数女大学生不符合体育人口的标准.建议:科学引导体育认知,培养良性体育需要,激发健康锻炼动机,规划科学体育行为,充实行为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7.
提出“行为场”、“时空场”、“情感场”三者合一的方法来鉴赏情诗,不是否定“艺术审美自由”的理论,而是发展完美的艺术审美理论,推动诗歌创作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乍读《三侠五义》,包公形象给人的感觉显得单薄、流于程式化。但如果我们把包公这一形象放在我国古代小说的整体流变中,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文化中,以及由此种文化产生的特定民族心理中加以考察,我们就能发现并非如此,他自有其丰富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日语听写》是南通职业大学日语专业将综合听写法纳入课堂教学,在探索中开发出来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是区别于传统《日语听力》的一门新课程,它的教学模式符合建构主义教学观。在这个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日语教师担当着多重而复杂的角色。在教师通过多重角色间的相互转换,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完成了《日语听写》课程学习意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王拱璧通过组织政治团体"素社",推行减租减息,建立青年自治会与保卫团,提出了建设新村、改造旧村的"新村"教育思想,并进行了以"青年公学"为核心内容的依据国情村况探索办学方式、筹集教育经费、创新社会教育、推行移风易俗和开展进步活动等方面的乡村教育的本土化实践,开启了中国近代乡村教育的最早探索之路,成为20世纪中国近代乡村教育思潮中浓墨重彩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