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1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46篇
教育   1508篇
科学研究   457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154篇
综合类   91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24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252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0年   8篇
  1978年   14篇
  1976年   9篇
  1974年   8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4篇
  1969年   4篇
  1965年   4篇
  194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本文依据2000-2010年中国30省面板数据,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引入空间变量,运用面板方法估算了技术空间溢出对全社会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社会能源效率存在空间相依性,外商直接投资由东部经中部向西部的梯次溢出对全社会能源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国内技术转让和R&D人员有助于提升西部地区全社会能源效率,因此,就技术节能而言,东部地区应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而中西部地区则优先考虑国内技术转让。此外,考虑技术空间溢出后,东西部仍存在空间滞后现象,说明有其他确定性溢出因素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2.
第四代生产性服务业:概念及实践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从信息技术范式和管理思想演变两个角度,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在过去60年中经历的3个发展阶段。通过对以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下一代信息技术的描述与分析,预测了第四代生产性服务业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特征。基于这一分析,总结出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演变的两个基本趋势,即对制造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小;服务能力的培育和生成越来越重要。最后指出下一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规划实践中需要注意的4个问题。  相似文献   
33.
蒋玉石  康宇航 《科研管理》2013,34(10):50-57
专利地图作为专利信息分析工具,可以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撑,但目前缺少有效的专利可视化工具指导技术创新实践。本文从专利信息的内容和技术创新活动的特征入手,从宏观层面的技术主体分布、技术结构、技术市场和微观层面的技术优势、技术合作、技术依赖的角度,构建基于专利地图的技术创新分析框架,并提出了一个改进的共现分析模型,以图谱的形式展现专利分析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以公路工程领域为例进行可视化实验,为技术创新工作提供基于工程技术分析的支撑手段。  相似文献   
34.
Blood viscosity has been considered as one of important biophysical parameters for effectively monitoring variations in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of circulatory disorders. Standard previous methods make it difficult to evaluate variations of blood viscosity unde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procedures or hemodialysis. In this study, we proposed a unique microfluidic device for simultaneously measuring viscosity and flow rate of whole blood circulating in a complex fluidic network including a rat, a reservoir, a pinch valve, and a peristaltic pump. To demonstrate the proposed method, a twin-shaped microfluidic device, which is composed of two half-circular chambers, two side channels with multiple indicating channels, and one bridge channel, was carefully designed. Based on the microfluidic device, three sequential flow controls were applied to identify viscosity and flow rate of blood, with label-free and sensorless detection. The half-circular chamber was employed to achieve mechanical membrane compliance for flow stabilization in the microfluidic device. To quantify the effect of flow stabilization on flow fluctuations, a formula of pulsation index (PI) was analytically derived using a discrete fluidic circuit model. Using the PI formula, the time constant contributed by the half-circular chamber is estimated to be 8 s. Furthermore, flow fluctuations resulting from the peristaltic pumps are completely removed, especially under periodic flow conditions within short periods (T < 10 s). For performance demonstrations,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applied to evaluate blood viscosity with respect to varying flow rate conditions [(a) known blood flow rate via a syringe pump, (b) unknown blood flow rate via a peristaltic pump]. As a result, the flow rate and viscosity of blood can be simultaneously measured with satisfactory accuracy. In addition,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identify the viscosity of rat blood, which circulates in a complex fluidic network. These observations confirm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be used for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of viscosity and flow rate of whole blood circulating in the complex fluid network, with sensorless and label-free detection. Furthermore, the proposed method will be used in evaluating variations in the viscosity of human blood dur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procedures or hemodialysis.  相似文献   
35.
郑康 《科教文汇》2013,(10):22-23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发挥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实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客观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探索有效机制,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36.
康健  胡祖光 《科研管理》2014,35(5):19-26
三螺旋模型中的企业维度可区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两个具有不同特征并互动演化的亚类,依据SCP分析范式,在解析"大学—政府—生产性服务业"和"大学—政府—制造业"两个并行三螺旋协同创新结构和行为的基础上,引入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对基于区域产业互动的三螺旋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方式进行理论推演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应用两个并行互动的创新三螺旋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可以在理论上丰富三螺旋理论体系,同时在实践上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更为详细的决策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37.
38.
康红芹 《职教通讯》2011,(11):41-44
女性教育对女性发展以及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整体不高,素质普遍较低。对此,从终身教育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女性发展,对女性自身以及整个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9.
讨论了产业结构变化的非均衡过程与成长的制约因素,分析了漳州市工业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成长,漳州市产业结构成长的体制条件和途径。认为可通过下列措施促进漳州产业结构的成长: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主动培育和引导市场;2.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村新型专业经济合作组织;3.推动农村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走多元化发展道路;4.加快地方国有企业的改制,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兴企业群;5.追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中的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40.
试论认知弹性理论的学习环境设计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思想研究的角度,对认知弹性理论的相关思想进行初步分析。文章分析和讨论了认知弹性理论的基本性质;并对该理论特别注重的多媒体计算机学习系统(学习环境)的设计思想,从目的、原则、设计思路和亮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另外,对知识的获得、媒体环境等相关问题作了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