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6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91篇
教育   2914篇
科学研究   309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86篇
综合类   189篇
信息传播   10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216篇
  2012年   273篇
  2011年   311篇
  2010年   320篇
  2009年   283篇
  2008年   335篇
  2007年   320篇
  2006年   286篇
  2005年   263篇
  2004年   179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以某校大一高师生为实验时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自然教学实验,采用两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88名高师生进行健康信念问卷调查,显示出心理健康教育课改善了高师生的健康信念,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促进高师生健康信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参与政治的热情有淡化的趋势。高校学生党支部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必须加强党支部的培训和发展工作,改变工作方法,增强党支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23.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和新中国的摇篮,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延安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而且培育和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新形势下,弘扬延安精神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对高质量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24.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倩 《成人教育》2018,(5):75-79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实现脱贫攻坚战略目标的关键之举.文章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进行了解析,指出当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即精准发动宣传职业教育,转变贫困人口教育观念;优化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精准培养帮扶对象;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完善职业教育扶贫机制,提高精准扶贫效能.  相似文献   
25.
从城市绿地的生态机理入手,继而探讨了“绿心 绿网”的城市绿地布局模式,并通过重庆茶园新城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实践,对城市绿地的生态学原理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6.
伦理思想是孙中山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近代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其伦理思想有鲜明的特点即中西合璧的特征 ;“革政”与“革心”的统一 ;鲜明的政治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27.
中学教师已有的专业智能水平普遍低于应有的水平,这与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由此出发,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体现如下构想:拓宽通识课程,整合学科专业课程,加大教育课程比例。  相似文献   
28.
构建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困生是高校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特困生出现了抑郁和自卑明显,人际交往困难,心身疾病突出,问题行为较多等心理问题;而当前高校对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各种不足:对特困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系统性缺乏,助困与育人脱节,管理协调与配合缺乏等;针对现状,提出了以特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为主,综合运用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9.
对氧化还原滴定反应计量点电势的通用计算公式进行了具体深入的探讨,对公式作了准确表述和具体证明.该通用计算公式能解决对称电对、不对称电对和有H+参加的氧化还原滴定反应计量点电势的计算.  相似文献   
30.
解析中国古代无讼理念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解是中国古代最具有文化代表性和最富有文化韵味的司法形式。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调解对于解决各种民间纠纷,维护古代中国的稳定和秩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直至今日,调解作为一种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在民间和法院中仍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厌诉讼重调解的司法形式,解析其成因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笔者认为,无讼理念的形成既有社会基础,也有思想基础和社会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