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94篇
  免费   2351篇
  国内免费   4008篇
教育   8572篇
科学研究   4859篇
各国文化   37篇
体育   2180篇
综合类   1755篇
文化理论   33篇
信息传播   5117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312篇
  2019年   719篇
  2018年   972篇
  2017年   1029篇
  2016年   1047篇
  2015年   1089篇
  2014年   1027篇
  2013年   1598篇
  2012年   1323篇
  2011年   1543篇
  2010年   1597篇
  2009年   1266篇
  2008年   1588篇
  2007年   1393篇
  2006年   564篇
  2005年   558篇
  2004年   830篇
  2003年   599篇
  2002年   588篇
  2001年   341篇
  2000年   335篇
  1999年   254篇
  1998年   229篇
  1997年   249篇
  1996年   190篇
  1995年   154篇
  1994年   105篇
  1993年   107篇
  1992年   107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68篇
  1988年   69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46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18篇
  1973年   9篇
  197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21.
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趋势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校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焦点,应试教育对学生身心的不良影响早已被社会各界所认识。然而,学校体育也存在应试教育的误区,表现为大中小学的普通体育课均以竞技运动成绩为教学和考核的主要依据,以运动素质代替身心素质。体育专业的师生所推崇的是运动技艺方面的一专或多能,对运动健身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甚少,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要。本文从全新的视角对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探讨,并在理论上就其发展趋势和对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22.
羽毛球比赛时间结构与供能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广东省羽毛球队参加国际、国内共42场比赛进行了时间结构和赛后血乳酸的测定。研究发现,羽毛球比赛的回合运动时间与间歇时间大部分在3~6秒和10~15秒之间。不同项目的比赛,时间结构不同,比赛时的供能特点不同,赛后血乳酸含量也不一样。赛后血乳酸含量随15秒以上回合运动时间的比例增大而增加,随0~3秒回合运动时间的比例增大而减少;比赛是在有氧代谢的基础上,以ATP—CP供能系统供能为主,无氧酵解供能为辅的方式供能。  相似文献   
923.
室内空气污染对运动时人体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的特性、作用机理,及其对人体身体健康,运动时人体身体机能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影响运动时人体身体机能的作用机制,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24.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时的某些组织学、生化学及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是:体育运动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出现肌肉延迟性疼痛的同时,伴有肌组织结构和功能及血液生化成分的改变,表现为细胞肿胀、肌力下降、血中肌肉酶活性升高等等。研究发现肌组织的这种结构与功能的变化是暂时的,它可随运动员对某一运动形式,负荷的适应而逐渐消失。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诱发机理并不十分明了,目前认为很可能与肌组织的机械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925.
体育改革的总体思路和顶层设计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中国体育整体联动的发展趋势日益鲜明,体育的社会内生力日趋强劲,在计划 经济时期形成的体育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囿于条块分割、分而治之 的传统,推出的改革举措多受限于部门立场,局限于部门视野,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全 面深化体育改革,需要依据中国体育发展的内在逻辑,着眼整体,进行顶层设计。本研究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提出了围绕体育发展与转型两个方面进行体育改革的总体思路,并 针对两个方面的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提出具体的改革设计。  相似文献   
926.
"数学物理方法"课程建设的设想和实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新形势下,“数学物理方法”仍然是理科(非数学系)的重要数学基础课。但需要精选经典内容,适当溶入现代的观点和方法,分出层次,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在实施中,以思想统方法,以理解、应用为重点,不求全面,留有空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教师要研究改进考核方法。  相似文献   
927.
采用植被群落调查方法,对位于蒙古高原东南缘的内蒙古自治区正镶白旗典型草原区开展了野外综合考察。基于调查数据,结合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LUCC)数据,计算分析了不同利用强度下的草地植物物种数、群落α多样性以及群落β多样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草地植物的物种数量是随着利用强度增强而逐渐降低的;但禾本科和杂草类植物数量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趋势、菊科植物则呈现出持续下降的变化规律;豆科植物则呈现出现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在生态工程区域,无论是物种总数不同科目物种数量均是最少的;②物种重要值的分布特征是:羊草、克氏针茅等建群种在背景样地中最高、随着利用强度的增加,其重要性逐渐降低,而伴生种、杂类草的重要值逐渐升高。在生态工程区,羊草的优质牧草物种重要值是最高的;③总体上,研究区草地植物群落α多样性在轻度与中度利用样方中较高,背景样方次之,重度利用样方中最低。而生态工程区,其各个指数均则介于轻度、中度利用与背景样地之间;④群落相似度指数在轻度与中度利用草地样地最高、说明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而生态工程区与背景样地相似度指数较高,说明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928.
中国典型区入境旅游企业区位熵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综合考虑区域代表性、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以及区域旅游资源代表性等因素的基础上,界定出16个典型入境旅游省市,并由此组合出中国东西部典型旅游带和六大入境典型旅游区。通过建立消除面积影响的修正区位熵模型,对中国入境旅游企业在全国东西部典型旅游带、典型旅游区之间、典型旅游区内部以及典型旅游省市4个维度上的数量区位熵及收入区位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中国东部沿海旅游带入境旅游企业区位熵值明显高于西部内陆旅游带;入境旅游典型区之间也表现出东部典型旅游区入境旅游企业区位熵值均显著高于西部典型旅游区的态势;典型旅游区内部区位熵值表现出很强的单级现象;典型省市之间的入境旅游企业区位熵表现出明显的经济导向性,即经济发展越好的省市其入境旅游企业区位熵值相对越高。最后文章针对不同层面上入境旅游企业的区位熵差异,从旅游产品开发、企业政策法规、企业投融资、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929.
文琦  焦旭娇  李佳 《资源科学》2014,36(7):1392-1401
能源富集区是我国重要的功能类型区之一,为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提供能源动力基础。运用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理论,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GIS空间分析等研究技术,对榆林市12县(区)经济发展的时空演进格局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1年榆林市Moran’s I值总体呈现波动态势,1998年达最大值0.517 8,2007年跌入最低谷0.120 0;LISA集聚结果显示,1990年、1998年神木县为H-H类型区,而2007年、2011年H-H类型区未能再现,表明北6县经济发展后期呈现随机状态;1990年榆林市没有L-L集聚区,2011年绥德、子洲、清涧、吴堡4县形成南部经济贫困的L-L集聚区。区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分析表明,工业化对榆林市经济发展影响作用最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由较低正向显著向较高正向显著转变。随着资源开发推进,由资源采掘业为主的单一产业带来的地方财政收入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减弱。  相似文献   
930.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主要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闵庆文  张丹  何露  孙业红 《资源科学》2011,33(6):1018-1024
中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农民们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一直在寻求适应不同自然条件的生产方式,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化遗产。发端于20世纪初,以农业考古、农业历史、传统农业哲学及农业民俗学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遗产研究,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奠定了基础。2005年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FAO列为首批GIAHS保护试点为标志的新时期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探索,正体现出多学科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保护与发展协调的特征。本文从古籍整理与考古研究、概念与内涵研究、系统结构与作用机制研究、多功能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等角度介绍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基础性研究进展,从动态保护途径研究、法律与政策保障研究和保护与发展实践探索等方面总结了近几年开展的工作与取得的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包括: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重视典型传统生态农业模式的机理性、定量化研究;从多学科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农业文化遗产;加快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普查与价值挖掘工作;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及可持续利用;重视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业文化多样性两个方面的保护,在做好"两个保护"的前提下,促进地区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持;避免"原汁原味"的"冷冻式"保护和"大拆大建"的"破坏性"开发两种错误倾向;逐步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方参与机制,包括政府的主导作用,社区的积极参与,科技的有力支撑,企业的有效介入,媒体的跟踪宣传;使农业文化遗产地成为开展科学研究的平台,展示传统农业文明的窗口,生态-文化型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农业文化旅游的目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