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09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26篇
教育   3071篇
科学研究   926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370篇
综合类   300篇
文化理论   49篇
信息传播   69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156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155篇
  2014年   263篇
  2013年   332篇
  2012年   393篇
  2011年   423篇
  2010年   434篇
  2009年   378篇
  2008年   376篇
  2007年   440篇
  2006年   359篇
  2005年   311篇
  2004年   181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Abstract

Although the concept of student feedback literacy has drawn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is matter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In the area of peer feedback, little research has investigated the role of teacher follow-up feedback on peer feedback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feedback literacy. To address the research gap, a multiple-case study of three Chinese master’s students enrolled in an academic writing course was conducted, drawing on the students’ drafts with peer feedback, teacher written feedback on that peer feedback,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retrospective verbal reports, observation field notes and class documents. Three students’ epistemological and practical knowledge about, attitudes towards, and self-efficacy beliefs in peer feedback were found to improve at different paces and to different degrees. However, considerable individual variations were observed with two high-achieving, highly motivated participants becoming more feedback-literate than their under-achieving, minimally motivated peer. Teacher feedback on peer feedback was found to have distinct impacts on individual students, depending on learner factors including language ability, beliefs and motivati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eacher feedback on peer feedback, if consistently provided and compatible with learner factors, can scaffold both cognitive and social-affective aspects of student feedback literacy.  相似文献   
992.
“鱼鸭共育”生态养殖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养鱼水域养鸭,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体资源,还可以提高养鸭饵料利用率,提高鱼产量,降低养殖成本,减少精饲料消耗。其基本机理:鸭的游动能够增加水中溶氧,促进水体有机物分解,提供有机碎屑为鱼食用;鸭粪又可直接培育水质,形成水体的良性循环,提高养鱼水体的综合经济效益。就鱼鸭共育的国内外研究概况、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生态养殖模式的展望作一总结,并提出了鱼鸭混养的改进模式。  相似文献   
993.
本编从民国、新中国两大时段继续探寻教育现代化过程中"自然之维"丧失的关键因素与过程,直至经典自然观的当代新生。其中,民国时期着重分析、揭示中国社会由近代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为追求西式工业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提倡与天地斗,将自然当作研究、征服和控制的对象。民国时期学术转型又使整体的自然被分学科的科学分解,整体的人被知识、伦理分解。教育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疏离了"自然"和"经典自然观"。新中国70年来历经曲折。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家经济实力急速增强,中央提出了新发展观。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经典自然观逐渐苏醒,重新生根。当代新自然观正在逐渐形成并呈现特质。基于"新自然观"的当代教育改革,需要直面社会新转型,从社会、教育系统内部和学校三个层面,把丢失的自然找回来,成就全局意义上的中国教育由现代向当代的新转型,走向依"教育所是"而行、达"自然而然"之境,开创"教育与自然"内在关联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994.
简要概述了茶叶的前处理方法和稀土元素质量分数测定的主要方法,包括灰化法、湿法消解法和微波消解等前处理法,以及分光光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中子活化法等检测方法。综合比较,在检测不同类型茶叶中稀土质量分数时,微波消解-ICP-MS 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准确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995.
职业性与高等性是高职教育的两个基本属性,但目前高职教育在实践与理论探索中往往过分强职业性而忽视了高等性,由此出现了种种误区.本文在阐述高职教育内涵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学科建设与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关系,认为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需要学科建设予以支撑,并从多角度阐述了高职教育进行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96.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生人数已超过了高校学生总人数的50%,高职教育的成败事关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高职学生课堂逃课问题日益严重,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学质量。高职学生课堂逃课是高职院校老师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对浙江多所高职院校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学生课堂逃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有尽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在当前高职教学的前提下有比较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97.
研究型实验教学探索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简要论述了研究型实验教学的范畴和教学模式,讨论了研究与教学在研究型实验教学中的双重地位,指出在开展研究型实验教学及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对应的训练模式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98.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创造了人类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历史,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面对大学生劳动意识淡化、劳动能力弱化、劳动观念偏颇等问题现象,高校需准确把握主要矛盾,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立足新时代劳动精神科学内涵,从劳动理念引导、劳动行为养成、文化环境营造等方面发力,创新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999.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职业教育课程的演变需要适应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通过对传统分工理论、现代合工理论下的企业管理理论和企业组织形式发展变化的剖析,试图从教育外部解释职业教育课程变化的原因,以便进一步指导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开发。  相似文献   
1000.
工业工程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混流装配生产实验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该文介绍了基于MES、针对多品种混流装配生产的综合开放实验组织和实施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对于综合性开放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考的实践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