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0篇
科学研究   5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9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For people who live in the knowledge society which have rapidly been changing, learning in the widest sense becomes indispensable in all phases of working, living and play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nvironment, to meet the demands of people who need to acquire new knowledge and skills as the need arises, and enlighten each other regularly, is becoming very important. Thus, we hope to make the best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a rich e-learning environment which aims at "anytime, anywhere and anybody" learning, because participants in lifelong learning for the knowledge society demand to learn at the right place and right time, and with learning content, they can select themselves. However, in a general e-learning environment so far, because the situation is usual in which the instructor is absent and has the asynchronous access without an immediate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s, the participants tend to be solitude and it is difficult to maintain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Therefore, the creation of a new e-learning environment becomes extremely important in which various participants can learn and enlighten each other through an occasional and helpful interaction among them in appropriate learning communities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5 points as basic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learning environment which can satisfy the various learning demands of the knowledge society, and discuss how to realize them. The key point here is the extension of the usual "stro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o effective "weak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addition, the evolution of "symbiotic learning" for the knowledge society, that is, the necessity of "symbiotic e-learning environment based on occasional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and its effective realiza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12.
移动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对师生员工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移动通讯高度发达的当代,高校师生几乎人手1部手机,网络舆情对其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本文通过对移动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相关主体进行分析,建立移动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演化的动力学模型,采用Vensim PLE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最终表明提高高校信息公开程度,降低网民的舆情关注度和媒体作用力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在移动环境下应对网络舆情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3.
在对组织层面的信息技术接受模型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综合Roges、Zmud等人的组织信息系统接受过程模型和Burke-Litwin组织变革模型,提出了一个兼顾组织层面、群体层面及个体层面的分析模型,并试图借这个信息技术接受过程分析框架来说明信息技术接受过程的非线性特征,同时为系统地管理信息技术接受过程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4.
文章从意见领袖引导作用视角设计研究方案,建立模型分析意见领袖的意见交互机制,从该角度提出了一种舆情事件的演化分析方法,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此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验证结果说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预测舆情事件发展趋势。最后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总结,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15.
“一带一路”农业战略格局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带一路"沿线遍布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众多的农业大国。加强农业对外合作,对推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维护"一带一路"区域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针对"一带一路"农业空间格局、沿线国家与中国的农业双边贸易情况和主要沿线国家农业发展的优劣势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战略,包括:实施"土地进口"战略;以海外"高科技绿色农业园区"建设为桥头堡,示范带动"一带一路"国家农业资源开发合作;成立"一带一路国家绿色农业国际合作发展联盟"全面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资源开发合作等。最后提出了创新农业合作模式,建设示范、保障性重点工程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6.
文章基于实证数据,研究了"一带一路"信息化发展格局,分析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数字鸿沟",同时各国信息产业贸易发展格局极不均衡。进而提出了我国针对"一带一路"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即突破"数字鸿沟",沿"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通过输出信息化产品及服务,深化互联互通战略合作,建设数字"一带一路"。最后给出了我国制定针对"一带一路"的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建议,即积极开展顶层设计、组建信息化发展共同体、推进卫星通讯及跨境光缆建设、扶持信息产业企业走出国门、推进智慧城市及世界城市建设、加强"互联网+跨境电子商务"及"互联网+跨境物流合作"等。文章以国际的视野、科学的分析助力国家的顶层战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及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