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1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8篇
教育   1712篇
科学研究   262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291篇
综合类   35篇
文化理论   26篇
信息传播   260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380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4篇
  1970年   2篇
  196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大学生"体质低下"已严重阻碍了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寻求改善这一现象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主要社会问题。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5724名在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情况和身体活动量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不同与身体活动量的提高有显著关联;而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也同样显示出身体活动量有效增加的趋势。可见,积极的体育消费对大学生身体活动量的提高有显著的成效,是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物质基础和精神保障。  相似文献   
142.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三段指标等方法,对刘诗雯、朱雨玲在2014年直通东京选拔赛中的技战术进行统计,分析他们在发球抢攻段、接发球和相持段的技战术运用特点,找出其优势和不足,为两人在技战术方面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提供数据支撑,也为乒乓球运动的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3.
144.
145.
BFS两次检验的介绍与结果对比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BFS是一份心境测量与描述工具。笔者对在国内进行的两次BFS基本信效度检验的结果进行了对照比较与分析,认为该量表具有较理想的理论效度、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但也存在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6.
简述陆地卫星多光谱扫描(MSS)影象的特点,着重介绍陆地卫星多光谱扫描影象适用于中、小比例尺的土地资源凋查  相似文献   
147.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体育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总结历史经验为更好地发展中国体育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建国初期旧体育改造与人民"新体育"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体育发展道路初探、"文革"时期的停滞不前与缓慢恢复、改革探索期的目标探究与路径探寻、改革建制期的体制改革与方式转型,以及改革攻坚期的体育强国新征程六个阶段。总结认为:我国体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在于"四项坚持",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方针;坚持改革创新的发展动力。步入改革攻坚的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下路径: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步伐,提高体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着力于发展攻坚的重点,解决中国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首要问题;贯彻和落实"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两大战略,满足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根本追求;正确处理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四者之间的关系和位置,克服倚轻倚重的苗头或弊端,促进各类体育事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8.
149.
150.
Focusing on digital text messages containing information about students’ absences and sent to parents by schools,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way school absenteeism is produced within affective assemblages. The paper unfolds a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of ‘going with’ the text messages, in entanglements of affective flows. The empirical engagements, produced together with multiple agents in two Swedish schools, show that within the assemblages of human and nonhuman bodies, the text messages can become ‘stirrers’ that evoke nervousness and anxiety, but also excitement and feelings of control that affect the production and conception of absenteeism. The affective flows of text messages thus travel in all directions, with and against notions of linearity. The conclusion emphasizes how the text messages, as affective materialities, are an inextricable part of the production of school absenteeism in multiple and sometimes unexpected way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