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30篇
  免费   750篇
  国内免费   1000篇
教育   21927篇
科学研究   5923篇
各国文化   102篇
体育   3002篇
综合类   2493篇
文化理论   119篇
信息传播   331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423篇
  2021年   892篇
  2020年   711篇
  2019年   487篇
  2018年   340篇
  2017年   455篇
  2016年   399篇
  2015年   1237篇
  2014年   1996篇
  2013年   2339篇
  2012年   2698篇
  2011年   2924篇
  2010年   2822篇
  2009年   2675篇
  2008年   2781篇
  2007年   2770篇
  2006年   2491篇
  2005年   1997篇
  2004年   1318篇
  2003年   1229篇
  2002年   1203篇
  2001年   1032篇
  2000年   581篇
  1999年   322篇
  1998年   157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3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Global coastal oceans as a whole represent an important carbon sink but, due to high spatial–temporal variability, a mechanistic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coastal carbon cycle is still under development, hindering the modelling and inclusion of coastal carbon in Earth System Models. Although temperature is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control of sea surface pCO2, we show that the latitudinal distribution of global coastal surface pCO2 does not match that of temperature, and its inter-seasonal changes are substantially regulated by non-thermal factors such as water mass mixing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on. These processes operate in both ocean-dominated and river-dominated margins, with carbon and nutrients sourced from the open ocean and land, respectively. These can be conceptualized by a semi-analytical framework that assesses the consumption of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relative to nutrients, to determine how a coastal system is a CO2 source or sink. The framework also finds utility in accounting for additional nutrients in organic forms and testing hypotheses such as using Redfield stoichiometry, and is therefore an essential step toward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ing and modelling the role of the coastal ocean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相似文献   
982.
Exploration of superconductivity in Cr-based compounds 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interest because only a few Cr-based superconductors (CrAs, A2Cr3As3 and ACr3As3 (A = K, Rb, Cs, Na)) have been discovered so far and they show an unconventional pairing mechanism. We report the discovery of bulk superconductivity at 5.25 K in chromium nitride in Pr3Cr10-xN11 with a cubic lattice structure. A relatively large upper critical field of Hc2(0) ∼ 12.6 T is determined, which is larger than the estimated Pauli-paramagnetic pair-breaking magnetic field. The material has a large electronic specific-heat coefficient of 170 mJ K−2 mol−1—about 10 times larger than that estimated by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calculation, which suggests that correlations between 3d electrons are very strong in Pr3Cr10-xN11, and thus quantum fluctuations might be involved. Electronic structure calculations show that the density of states at the Fermi energy are contributed predominantly by Cr 3d electrons, implying that the superconductivity results mainly from the condensation of Cr 3d electrons. Pr3Cr10-xN11 represents a rare example of possible unconventional superconductivity emerging in a 3D system with strong electron correlations. Nevertheless, clarification of the specific pairing symmetry needs more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983.
Domesticated buffaloes have been integral to rice-paddy agro-ecosystems for millennia, yet relativel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buffalo genomics. Here, we sequenced and assembled reference genomes for both swamp and river buffaloes and we re-sequenced 230 individuals (132 swamp buffaloes and 98 river buffaloes) sampled from across Asia and Europe. Beyond the many actionable insights that our study revealed about the domestication, basic physiology and breeding of buffalo, we made the striking discovery that the divergent domestication traits between swamp and river buffaloes can be explained with recent selections of genes on social behavior, digestion metabolism, strengths and milk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984.
黄河流域河源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流域河源区是国家生态屏障和“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保护优先的践行区。本文梳理了近40年来对黄河流域河源区土地利用格局和过程研究的相关文献,从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效应及政策启示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河源区土地利用格局相对稳定,草地面积占绝对优势。2000年是土地利用及其效应变化的重要转折点。2000年之前,草地、林地和湿地等生态用地减少,草地退化、沙化、土壤侵蚀等效应加剧。2000年之后,生态用地增加,植被指数增加,生态系统逐渐向良性方向转变,碳汇功能增强。②生态工程实施和气候变化使该区域土地利用及其效应极具复杂性。整体上土地退化面积有所减少,程度趋缓,草畜基本实现平衡。东部河湟谷地耕地面积减少,集约度提高,种植结构逐步优化;但局部恶化的态势依旧严峻,土壤侵蚀尤其高寒地带的冻融侵蚀加剧。建议应加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以及生态保育区溢出价值与自然资产的评估研究,为黄河流域河源保护区可持续发展以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985.
彭飞  富宁宁  胡伟  胡锦琳 《资源科学》2020,42(11):2047-2061
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关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海洋强国建设。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以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海洋资源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发文机构、发文期刊和关键词的分析,总结2000—2019年国内外海洋资源研究的总体特征。结果表明:①国外对于海洋资源研究的关注远大于国内,且国家(地区)间合作发文密切的主要是欧美海洋经济强国;国内海洋资源研究主体主要以沿海地区涉海院校为主,网络图谱结构松散,跨区域跨机构交流有待加强。②国外关注海洋资源研究的学科聚焦于生态学、环境科学、海洋学、国际关系、地理学和生物学等学科;国内主要集中在资源科学、环境科学、人文经济地理、国际关系及政治学等学科。③国外海洋资源研究视角呈多元化发展,对海洋资源综合管理、海洋资源与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深远海资源探索等议题关注较多;国内海洋资源的阶段性研究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海洋资源空间治理等主题成为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进一步提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具有大局观与全球视野、重视海洋资源基础性研究与实践、加快人海关系框架下的海洋资源开发模式转换及加强海洋资源理论研究等政策性启示。  相似文献   
986.
中小企业组织学习能力的测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小企业组织学习能力的分析入手,用定量的方法建立了中小企业组织学习能力测度的指标集(4个评价维度,35个具体指标的测度指标体系),以求对中小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进行量化评价,指导企业在组织学习中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进行组织学习能力的改善,尽快发展成长为学习型组织。  相似文献   
987.
探讨了快速增长市场中的合作研发,建立了内外双因素模型,并使用该模型对App le公司与IBM公司的两个合作研发项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内外双因素模型能解释这两个合作研发项目,技术、市场、公司内部的知识、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促成了这两个合作研发项目的形成。  相似文献   
988.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对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89.
科技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体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涛  陈省平  张巧显  罗轶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8):231-232,249
通过科技评价体系建立的背景分析,提出应根据科技活动的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科技评价指标,应进一步规范专家咨询制,以实现科技评价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并通过多种科技评价形式相结合,以提高科技评价工作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990.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也是中小学生核心素养之一.提升我国中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需要改革教材、教法等校内学习形式,更需要能提供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体验"校外实践活动.研学旅行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新形式,注重中小学生各科目学习与课外实践探究的结合,使学生真正参与实践,通过"体验式学习"获得校内学习难以达到的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