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1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记得在歌德的诗、柏格森的哲学和宗白华的美学文章中,都描述过这样一种审美境界:舟子坐在船上,直观平静无波的海洋,获得无比的审美愉悦。这一审美境界表达了古典美学的轻认知、超功利、重直观等特性。我国古典美学的“天人合一”审美境界也庶几近之,它强调的虚、静、无、淡、自然等也可看做这种“舟子”境界。这种审美轻松愉快,不费精神,从表面上看极其诱人,然而大海就真的能永远这样平静无波吗?舟子就可以永远这样凝神观照吗?本文试从审美境界角度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52.
刘士林认为,对以务实著称的中国民族来说,由于持续的文化压抑因而它的审美机能是严重匮乏的。在充满苦难、又在苦难中产生出巨大生命热情的江南轴心期,才使得中国民族的审美意识从沉重的政治伦理异化中解脱出来。以礼乐政治为中心的“北国诗性文化”,只能看作是一个自身特征尚不明晰的“初级阶段”或“早期状态”。朱逸宁认为,自8世纪起,中国的文化中心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江南文化为代表的诗性精神获得了说话的机会,并由此成为中国民族二元精神中的一极。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晚唐和五代时期的文艺活动。李正爱认为,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以及不同主体所采取的生活态度不同,江南民族和北方民族产生了本质的不同。北方黄河文明选择了政治一伦理为其生活理念模式,建立在鱼稻文化基础之上的江南则选择了审美一诗性作为它的生活理念模式。这种有着江南特色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了具有独特江南文化气息的一种审美一诗性文化。刘铁军认为,在远离政治中心、疏离国家权力中心的乡村宗族组织中,乡绅成为中国乡村的知识占有者与权威阶层。他们既有公众话语遵循道德伦理的一面,又有私人话语追求精神自由审美的一面。这种有道德伦理与精神自由追求的乡绅话语直接表现在他们的治家文化中。  相似文献   
53.
在领悟知识无法解决人生痛苦的同时,王国维把西方现代哲学在罢黜理性本体之后求助于审美本体的运思方向揭示出来。这可以看作是王氏早年由哲学移情于文学,同时也是他明确区分开“诗”“词”之功能的原因。但由于在他的诗学结构中还存在着与“诗人之诗”(词)相对立的充满了现实忧患的“学人之诗”(诗),因而他不可能把这种区分坚持到底并坚守审美主义者必须遵守的第一原则。王国维的悲剧原因在于,一方面是西方哲学不断吞剥着他从学术研究中获得的历史理性,另一方面这种历史理性却又直接毁灭了他从文学中求慰藉之审美可能性。  相似文献   
54.
北方文化的价值观主要来自墨子,它的最高理念是"先质而后文"。江南文化本身不仅是富庶的象征,它的深义更在于一种有精神品味的日常生活方式。李渔《闲情偶寄》涉及到的是一种关于生活的工艺美术或技术美学原理,它们本质上是用美学思想来指导具体的生产实践,使物质对象不仅实现它最直接的实用功能,同时也实现潜藏在它内部的更高的审美价值。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以李渔《闲情偶寄》为最高代表的江南生活理念与日常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古典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55.
56.
中职教师要敢于改革创新,通过进行机械制图与机械CAD课程的整合教学,优化教学方式和内容,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57.
1、我国目前很有一群这样的诗人,他们与年轻人相比时,显得锐气已丧且不够才华横溢,而与老诗人相比较,又没能确定其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他们一般都过了而立之年,而且写得也很真诚,很苦很累,在其追求历程中也取得了些收获,如能够有资格出版诗集,能够比较自由地发表作品,能够获几次奖等等,但是,我仍然认为他们才是生活得最苦最累的一群,因为他  相似文献   
58.
59.
艺术价值与精神笔谈——论艺术作品的价值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作品的价值结构主要可区分为三种层次,即艺术的认识价值、艺术的伦理价值与艺术的审美价值。艺术的认识价值,是以主体的认识能力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具有客观性质的艺术价值属性。它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艺术帮助人们去认识自然与社会的本质内涵。艺术的伦理价值,是以主体的意志能力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艺术价值属性。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人们充分体验到人类伦理主体的伟大与崇高。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以主体的想象力为根源而产生的一种属于艺术自身的价值属性。它的意义在于通过艺术作品所展示的精神境界,可以帮助人们充分体验到人类艺术创造的精神魅力。这三种价值属性是人类生命活动方式的必然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60.
康德非常重视道德存在。他认为人的存在始于道德行为。并把道德看作文化的目的。他也讲:“道德高于知识”,有时似乎有些卫道遗风,他多次讲到他不得不限制知识,以便为道德保留地盘,但他讲的“高”却与儒家有着根本的不同。这就是他一生最喜欢的格言: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后来又把它作为自己的墓志铭。这句格言表明,他是把道德律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