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教育   83篇
科学研究   3篇
文化理论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看中央台播出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一面闲翻曹雪芹的《红楼梦》,读到第48回,不禁惊叹于林黛玉的深厚学识和教育艺术,也深深为香菱的虚心好学、刻苦勤奋所感动,她们两人共同演绎了一曲教与学的和谐乐章。  相似文献   
6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已被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所接受,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在建立民主、平等、开放的生态课堂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等方面起了较大的作用.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背离对话教学的现象.  相似文献   
63.
境界一:引导发现,吾将上下而求索教材是一种载体,它既承载着一定自然的、人文的、科学的常识,也承载着作者的情感、意志,还承载着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因此,在解读教材、解读文本时,既要让学生读懂文本语言文字的特定语境意义,还要能透过语言文字本身读懂所承载的内容。也就是说,既要理解词语、句子在文本中的含义,又要理解文本本身的内容、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表达方式。运用探究式阅读方式去解读文本,首先要让学生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要用探索的眼光和怀疑的精神从文本中读出问题、发现问题。“学而无疑,非学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  相似文献   
64.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如何让学生通过古典诗词的学习,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并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是古诗词教学的的一项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65.
笔者曾对我校中高年级学生作文情况作过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怕写作文的比例高达70%左右.其中有相当比例的同学作文水平较低,所写的作文错别字、病句多,篇幅短,与小学生作文应基本达到的要求相差很远.我们称这一部分学生为作文“特困”生.那么,如何使这些作文“特困”生从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到爱写作文并写好作文呢?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的“脱贫”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6.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因此,我在近几年的小学高年级的作文教学中,尝试将作文的批改权还给学生,逐渐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通过实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作文修改教学模式,其实施的方法步骤如下:一、明确批改原则在实施“作文修改教学模式”初期,要让学生明确  相似文献   
67.
一、我校集体备课的基本做法 去年,我校以创县课改示范校为契机,通过举办教学沙龙等活动,共同研讨“我们今天该怎么备课”、“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案”,并结合我们学校教师个体业务水平高、整体联动能力强的特点,在集体备课方面深入探索,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钻研教材,收集信息,集体交流,专人形成教案,个性化处理”的五步骤集体备课法,力求每课的教学设计既凸显教师的教学个性,又融入集体的智慧,努力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8.
《珍珠鸟》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的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作者冯骥才以细腻的笔触、婉约的文姿、浓郁的情感,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鸟之间相互依赖、真爱的颂歌.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美、感受爱,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9.
与单篇课文教学相比,单元主题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更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与生成,有利于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教师对单元主题教材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单元主题内涵认识  相似文献   
70.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国灿烂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但由于不少教师缺乏对古诗教学方法的研究,常采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四步教学法,教学过于程式化,削弱了古诗词本身的神韵与诗意,使学生渐渐丧失了学习古诗的兴趣。如何教出古诗原有的韵味,让小学古诗词教学充满情趣、充满诗意、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