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1.
荣格原型理论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尔·荣格的“原型”理论,是从西方古典神学、哲学中关于“原型”、“理式”、“上帝形象”和列维-布留尔的“集体表象”等概念的误解中提出来的;它也是对弗洛伊德“疾患人格结构说”改头换面的照搬和照抄。因而其中不仅多处相互抵牾和不能自圆其说,而且也存在着不少错误观点。对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危害性,对这种理论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2.
13.
我国学术界既定的价值概念已将价值哲学导向了价值虚无主义;价值哲学必须建立在对人的本质的准确认识、把握的基础之上;一切价值物只能是人的社会本质──自由精神的对象物;价值主体只能是具有“自由精神”的人类。  相似文献   
14.
1.过于长久的打牌.对于促进学业、增进同学间的友谊、用来致富作用都不大.打牌可以,天天打并且一打就半宿甚至成宿地打,最浪费生命了.  相似文献   
15.
迟子建二十年来创作成果丰硕。融入自然,贴近民间,又多用童年视角和情调模式,使她的众多作品具有了诗的意韵和晨曦般的温情。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表现出来的大悲痛和大慈爱,标志着她的创作向着深刻和厚重嬗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文艺观与美的本质观,从根本上体现了创造主义的观点。这种创造论,是指两种以上事物的有机结合而产生出另一种全新事物的过程。因为中国古代艺术家认为,一切艺术作品都是人的生命精神与一定对象的性质、特点有机结合的产物,也是具体特殊的人的存在状态的表现。而审美作为对于物我分立、主客对峙状态的打破与物我浑融、主客消失、自由状态的建立,它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这种物我交流和沟通、契合和共鸣的审美过程,说明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是把创造直接指向艺术的发生,即指向情与景的有机结合的状态。这正是科学的、彻底的创造主义艺术理论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堆零碎的边角料,一些形状不一色彩异样的牛皮、羊皮、猪绒革,在他的手中慢慢变成一幅幅美丽的皮贴画。这些神奇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现在已漂洋过海,远销到美国、西班牙、英国、日本、芬兰等几十个国家,这个首创艺术皮贴画的人就是徐荣,他生长的地方就是现在有着“皮都”美誉的浙江海宁。 近日,笔者走进徐荣的艺术皮贴画苑——他那设在新修缮的“衍芬草堂”里创作皮贴画的新家。这个江南著名的藏  相似文献   
18.
一、“自调节审美论”是一种泛审美论“自调节审美论”之所以是一种泛审美论,是因为它把人类的一切娱乐、消遣、欣赏、鉴赏和创作活动统统当作了审美活动。譬如“自调节审美论”者认为:“审美既有无目的的‘无为而为’,也有有目的的‘有为而为’……为了好好地观看一场著名演出,为了尽情地品味一篇优秀文学作品,而实际上我们如愿以偿了,这就是有目的而合目的的审美了。”还认为:“有为而为的审美,即鉴赏家、美学家、艺术家的审美,它不仅具有直觉式审美的一切特点,而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对审美对象品评的能力,从而达到情感与理智,直觉与认识,自觉与非自觉的完美统一,成为最高层次的审美。”这显然既把审美与娱乐、消遣、欣赏、品味等混为一谈,又在审美与鉴  相似文献   
19.
《何家芳情事》于苦难叙述之中,深刻揭示了中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精神生活的严重匮乏,特别是性、情感与婚姻文化关照的严重缺失。对精神成长的深切呼唤.彰显出小说的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