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教育   74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四个伟大"是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积极回应,具体表现为:在进行"伟大斗争"中深刻批判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在建设"伟大工程"中时刻警惕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中国共产党的演变企图;在推进"伟大事业"中清醒认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歪曲;在实现"伟大梦想"中彻底瓦解民主社会主义思潮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全面深刻揭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真实面目,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扫清思想障碍,有助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2.
孙民 《湖北教育》2004,(23):40-4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着力点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参与,  相似文献   
23.
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努力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求真精神、创新精神,突出民族性和世界性。  相似文献   
24.
25.
回“家”     
山东淄博的一位教师在执教三年级上册"传统节日中的‘家’"一课时,产生了困惑:"家"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但他们对家庭的认识与了解局限于自发的原始朴素感情层面。如何实现意义提升,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甚至传承家国情怀,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一困惑...  相似文献   
26.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应用,好象出自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身就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目标之一。“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里的习惯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也是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逐步养成的,教师只有不断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  相似文献   
27.
研读各家编年东坡乐府,笔者发现,已编年的词有的似可商榷,未编年的词有的还可编年。今就十二首东坡乐府,按其年代前后,依次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28.
农业生产的目标是,用合理、高效的方法,为人类需要生产更多的产品;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培育可以永续利用的可再生资源。前者是经济效益,后者是生态效益。接受历史的教训,应把两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统一安排,相互促进。而两者的实现都离不开采用先进的适用技术。因此,我们在进行甘肃的农业战略转变中,必须统筹考虑,全面安排经济、生态、技术三个系统的关系。一、经济系统。首先应当明确的是,新的农业战略所提倡的种草种树,发展畜牧,  相似文献   
29.
在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形成过程中,欧洲的文化传统,特别是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哲学、克罗齐的历史哲学以及拉布里奥拉的实践哲学都对葛兰西产生了重要影响。葛兰西正是辩证地吸收了这些文化传统,"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才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30.
未来十年应形成适应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在未来十年的改革中应当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适应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初阶段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重大实践活动的起始阶段都是如此。但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人们广泛的议论,也激发了人们冷静的思索。因此,这十年的历程是一个不断思索、勇于实践的过程,使得人们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学科课程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