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以社会需要为前提改革电工、电子课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电子技术是发展最迅速的学科.如何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我们认为高职教学内容应以社会需要为前提,以企业应用技术为主,做到教学与企业应用零距离.为此,我们进行了下列改革:  相似文献   
12.
郭嵩焘与国际公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洞开,西学东渐之风日炽,中国被迫走向世界。在中国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郭嵩焘、曾纪泽等开始尝试用国际公法来维护国家民族权益。本文仅就郭嵩焘对国际公法的认识、运用作一探讨。一、郭嵩焘对国际公法的接触和认识国际公法,旧称万国公法,是调整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准则。它传入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初年。当时耶稣会士卫匡国、徐日升等人就曾翻译过一些零星的国际公法知识,但对中国人的影响甚小。直到近代,国际公法才真正传入中国,并被应用于实践。在国际公法的引进和应用上,…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和康有为原本不是冤家 ,在关于变革内政和对中西文化的认识等问题上 ,两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可谓同路人。但是自从张之洞 1 898年抛出《劝学篇》后 ,两人关系却骤然紧张 ,甚至势同水火。那么《劝学篇》到底揭示了张、康两人文化观上的哪些异同呢 ?本文便是要从《劝学篇》入手 ,试图探讨张之洞和康有为文化观的异同 ,进而说明张之洞在维新运动中之所以先支持康有为、梁启超 ,后又反对他们 ,并不尽是权术应变和个人恩怨的原因 ,而更多的是因为维新运动的发展超出了他的容许范围。一、尊儒宗经的异趣如果要对张之洞的文化观作一概括的话 ,…  相似文献   
14.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办学思路、管理风格等无不对学校的工作产生直接影响。校长正确的自我定位,能对学校的发展起良好的促进作  相似文献   
15.
在认识西方文化的过程中 ,郭嵩焘是以深厚的中学知识为基础的。由于他对中西文化有着广泛的了解 ,所以在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和选择时 ,能够较早地摆脱“中体西用”文化取舍模式的束缚 ,表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同时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初期的历史文化背景 ,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对西方文化的深入探索 ,从而导致了认识上的种种矛盾 ,体现出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郭嵩焘"主和"外交思想的形成有其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郭嵩焘对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思考,对于世界大势的明察,对于国际公法的了解,对于中外势力的客观对比,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和抉择,共同构成一种合力,促使他的"主和"外交思想超越个人的情感而具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因此,不应给郭嵩焘之"主和"外交思想予以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