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1篇
教育   147篇
科学研究   20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0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简于事,详于言,用一个人物的言辞来说明战争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并通过人物的言辞来表现人物性格,这是《殽之战》记叙战争史实的特点,也是《左传》记叙战争史实的特点。《殽之战》反映公元前627年(僖公三十三年)秦和晋的一次著名的战争:地域广,涉及秦晋郑三国;时间长,近则历僖公三十二年冬至三十三年夏四月,远则涉及前三年郑用烛之武退秦师而暂时结成秦郑联盟的时候;涉及的人除三个国家的国君、谋臣、武将外,还有商人弦  相似文献   
32.
为了提升初中化学信息化教学效率,文章首先分析了微课教学的优势,然后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化学微课教学策略,包括应用微课提升知识讲解效果、应用微课攻克教学难点、应用微课弥补化学实验教学的不足。  相似文献   
33.
《语文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1期上,《“本体和喻体必须不同类属”异议》一文(下称“异文”,笔者)举“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着坚毅的光芒”一句,对一般修辞学强调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属的事物”提出了异议,道是这个句子是比喻句,其本体和喻体就并非“不同类属的事物”,可见“必须不同类属”之说并非  相似文献   
34.
从东西方大学的历史来看,传统大学本然地具有世界性品格。全球化趋势促进了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又反作用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二者之间的互动促使大学的世界性品格进一步增强,大学的教育内容更具开放性和普遍性,大学教育的主体更具广泛性和多样性,大学主体的品格更具普世性和超越性。  相似文献   
35.
36.
张文斌 《教师》2012,(22):8-8
随着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人离开农村加入到农民工的行列,自然就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学生。这些留守学生大多数和祖辈家长生活在一起  相似文献   
37.
为了让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仅使学生明了题意,教师展现解法,或者只是让学生解答后教师批改是不够的。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例题、习题的作用呢?教学中要根据例题、习题的类型进行不同的训练。例题和习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单线型:供学生熟悉所学的公式、法则的题。2.综合型:学生运用新旧知识等各方面的知识来解答的题。单线型题的优点:简单明了,易掌握新知识。缺点:学生有吃不饱的感觉。教师的作用:想方设法应用这部分题目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初一学生学习了“绝对值”概念以后,学会了一个正数、负数、零…  相似文献   
38.
今年的题目出得怎么样?下面仅就参加阅卷的感受谈几点看法一、一般化中有不一般。打开试卷,前十道题同八五年相应的题目比较,题量少了,程度浅了,直接来自课本的增加了,司空见惯的内容比比皆是。于  相似文献   
39.
贾谊的政论文《过秦论》,今天又列为中学语文教材了,这说明,凡文采俊美、寓理深邃、富有人民性的古典作品,都是经得起检验的。华章存浩气,宏理贯雄文,《过秦论》才情俱卓,文理并茂,流传千古而不泯灭,是理所当然的。  相似文献   
40.
1987年10月版和1990年10版(现行版)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都对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引用的“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作了注解。前者云:“这是陶潜所作的《挽歌》中的四句,意思是,亲戚们有的余悲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人死了又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最后)和山陵同化而已。”后者则在前者的基础上加了几旬:“鲁迅在这里引用这首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死者遗愿,死者当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这显然意在弥补前者未掘挖深义之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