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66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张颂 《中国广播》2005,(9):30-33
当我们说到“交际”的时候,人们就会从人与人的往来接触的社交角度去理解,这是对的。因为,人与人的往来接触,可以通过文字语言或有声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相互沟通,达到传递信息、抒发感情、寄予期望、求得认同的目的。这里,语言并不是惟一的途径,更不是最好的手段。握手、拥抱、眼神的示意……都不是语言所能替代的。列  相似文献   
22.
关于传者身份的思考──语言传播杂记之四张颂传者身份众说纷纭,不过,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主观动机同客观效果从来都没有全等过,不是形象大于思想,就是思想大于形象,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尤其如此。理论上的认定,传者的自我感觉,都离不开传播实践的检验,离不开受众...  相似文献   
23.
信息社会实现网络化之后,必然面临网络控制的问题。社会的发展、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总要突破局限,同时加以制动。人类对于水的开发利用是如此,对于电的发明与利用也是如此。刚刚发明了电,在利用时就伴随着恐惧:能制人于死地,能制物于毁灭。于是如何控制它,自然就成了研究的重点和关注的焦点。当今,对于网络也经历着同样的路程。国际互联网,多向互动传播……似乎无法控制,要“天下大乱”了。从语言传播的角度看,实现控制是可能的。绝密、机要信息,另有相应通道,除了间谍和破译,一般人是得不到的。这就是一种控制。虚假的,攻击…  相似文献   
24.
关于学术争鸣的思考──语言传播杂记之十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为”和“双百”方针促进了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使我们更加明确了前进的方向。人们的认识总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的,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认识也是螺旋式上升的。我们对广播电视传播的规律的认识是如此,对语言传播的规律的认识同样是如此。在广播电视语言传播规律上,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是十分正常的,正如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对传播的认识,都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过程一样。面对复杂而又稚嫩的广播电视传播,特别…  相似文献   
25.
张颂 《现代传播》2001,(5):58-59
广播电视传播中,以有声语言为主干或主线、出声露面驾驭节目进程的人,处于前沿、中介和纽带的地位。进入这支队伍,必须经过严格的遴选,不是什么人都能愉快胜任的。这是广播电视传播特点决定的,既包括传播的需要,更适应受众的期待。主观意志的“拔苗助长”,并不能“一手遮天”。在这个问题上,任何人都做不到“掩天下人之耳目”。 正因为如此,1995年前广播电影电视部孙家正部长强调:“播音是个大概念,包括新闻播音、专题解说、节目主持……”“都应该练好播音基本功”;2000年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徐光春局长明确指出,播音员…  相似文献   
26.
1993年第2期《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发表了李东同志的论文《走出“魔圈”——主持人与播音员语言特征辨析,兼与张颂教授商椎》,还有两篇“综述”中对此文的评价。三年多从三个地方读三次的文章,在我,几乎没有过,所以印象很深,尤其这一次,使我感到了那种“交相辉映”的锋芒和“振聋发聩”的力量。一个学科在初创期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家之言”。在播音理论方面我写过一些东西,总觉缺憾甚多,殷切期待着更多的“商椎”与批评;但又不想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总有机会。现在,教学任务繁忙,各种杂事缠身,本不打算说什么,可是,既然“指名道姓”了,不说点儿,有失对人家的尊重,还是先说两句吧。  相似文献   
27.
张玉河  张颂 《当代传播》2007,(6):138-139
"口语化"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语言现象,近年来一些人将它与日常口语混为一谈,使大众传播陷入了人际交流的泥潭,弱化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质量.本文从这个角度来探讨"口语化"的价值趋向,对引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的有声语言创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8.
“口语至上”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在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口语得到新生,但不久又面临被神化、虚化、人化、俗化的危机。本文针对当前"口语至上"的倾向,从理论上、实践上给予了评判。本文论述并强调了以下观点:1.有声语言创作是一种艺术语言创作;2.广播电视语言传播必须植根于大众传播的理念;3.从思维转向语言必须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力;4.语言功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训练与磨砺。  相似文献   
29.
粉碎“四人邦”以来,我们广播电台的播音质量有所回升。但是,继续提高播音质量,既是广大听众的强烈呼声,也是我们播音员的普遍愿望。对降调问题的研究、探索,正是由此而来的。我们的人民广播,历史不算长,却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前些年,由于林彪、“四人帮”倒行逆施,人民广播事业遭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播音又怎能例外?“不喊不革命”,这就是原则; “调高情亦高”,这就是标准。喊得头昏眼花,还得接  相似文献   
30.
无论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论是语言的运用和研究,人们都希望好上加好、精益求精。这是理想的召唤,历史的共识。当然,这“好”,这“精”,会因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有不同的水平,不同的质量。然而,今天的情况,似乎发生了某些变异,很值得我们重视。 在“好”和“精”的价值取向上,本应以客体的期待为指认,以本体的积淀为基准,以主体的责任为依托,以精神的升华为目的。这样,才会有真正的人生价值,也才会有真正的传播价值。可是,目前却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只以主体的满足为尺度,一切都归结为“自我感觉良好”,根本不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