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中国性在马华文学(化)中展现出怎样的姿态?其中蕴涵了怎样的吊诡?文章以黄锦树个案为中心,归纳并剖析了错综复杂的中国性的表现层面和其中诸多吊诡之处,而且还就如何中国性、中国性与本土性的纠葛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在华文文学研究中,不仅要真诚呼唤新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范式,而且也需要及时反思现存的研究范式的弊端/限制,扬长避短,从而发现并创制活力四射的崭新“问题意识”。论文以新马华文文学为例放眼华文文学进行剖析,主要是就术语组合的弊病,如交叉性、无效性和错位性进行分析批判,并以关键词中的本土性个案展示了实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魔祟》作为许广平逝世后才发表的作品,有其独特价值。其身份的模糊性让它具有了文本的开放性,对它解读可以众声喧哗、多元并存。但将一个极具虚构元素的现代独幕剧坐实为许鲁二入初次性爱的记录,而将发生时间、地点煞有介事的具体化,无疑是偏执的、褊狭的。本文认为,《魔祟》呈现出爱与责的纠结,表达/再现了许广平对鲁迅的思念/纪念,它更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剧本,是许鲁二人爱的“中间物”。  相似文献   
14.
新华文学带有强烈的移民性,这在立国之前是相当明显的文学特质。即使建国后,此特质也仍然或潜隐或突出。全球化语境中,随着本土性的崛起和被刻意强调,移民性似乎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甚至必欲杀之而后快的他者。论文认为这种简化是对本土性的误读,同时也是对移民性与本土性复杂关系的浅化处理。为此论文将探勘新华文学史上移民性与本土性的正面遭遇的奇特后果,从而更加清晰地阐明区域华文文学中本土性的复杂性、包容性与限度。论文主要从纵横两个层面点面结合展开论述:1纵:缕述新华文学史上主要阶段中凸显出的移民性与本土性的纠葛;2横:以《乌鸦》和《我这滥男人》为例说明移民性与本土性的回环过程,同时论证本土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5.
1927年1月18日下午,从厦门乘苏州轮的鲁迅抵达广州,第二天在许寿裳和许广平帮助下移入中山大学。但很遗憾,“四·一五”事件后不久,鲁迅选择辞职,而中山大学最终也在6月6日经数次挽留无效后,同意鲁迅辞职。此后鲁迅虽然身在广州,但身份上和中山大学已经毫无瓜葛了。鲁迅在广州和中山大学的时间不长,但意义重大。其中,  相似文献   
16.
2001年7月,获中山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我旋即赴新加坡,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资助下,攻读博士学位。在此期间,我连年获得学校全额奖学金,还获2003年度校长奖学金。但最使我激动的是能够荣获2004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我由衷地感谢国家,这不仅是因为在物质上  相似文献   
17.
面对光怪陆离变幻莫测的城市,颜纯的小说表现出和城市精神相一致的复杂景象:荒诞、偶然、疏离、寻找、淡泊等等。它不仅蕴含了城市的部分精神内容,而且还有一定的象征符号作用。不仅如此,颜氏小说中的城市意象还有较强的超越性,表现出相当的时空穿透力。  相似文献   
18.
鲁迅虽然不乏优秀学者的基本素质,但担任专职教授的时间很短暂,考察其原因,既有来自内部的思想的、性格的矛盾和相关气质的作用,同时又有来自外力的不断拒斥,既有经济的、政治的因素的伤害,又有人格的、学术的技术性压制,而在1927年弃绝教授,更是多种元素水到渠成后的产物。鲁迅对教授的弃绝和批判也应该引起我们对学术技术体制以及政治限制的反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