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教育   40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8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生活中的热现象是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现象之一。大自然中有绿意浓浓温暖的春天、繁花似锦火热的夏天、硕果累累凉爽的秋天、白雪皑皑寒冷的冬天,在不断轮回的四季中我们体会着生活的乐趣。生活中,人们把食物放在锅中煮沸或爆炒一段时间,食物就会由生变熟;把蔬菜和肉制品放入低温的冰箱中,它们就能够保持很久;把铁放入高温的炉子里加热就会熔化,以便制成不同形状的零件……  相似文献   
22.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情感,完成课的任务,是每位体育教师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体育理论界和广大体育工作者对此也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从目前上课现状来看,常规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传统的教学手段根深蒂固,课中的活动内容枯燥单调,学生的练习兴趣无法调动,因而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  相似文献   
23.
作为著名的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王鸿祯先生在近70年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求学问道,厚积薄发,潜心治学,领悟科学的真谛,其治学道路和学术思想的形成,表现了一位献身科学事业的学者所走过的令人感悟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24.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杨遵仪教授百岁华诞庆祝会,于2007年10月7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行。教育部、国土资源部、九三学社中央、全国政协、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北京市教工委的领导,王鸿祯院士等30余位中科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领导以及杨遵仪的同事、亲属、学生代表共200余人参加。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致亲笔信祝贺杨先生百岁华诞,高度赞誉杨遵仪教授"为我国地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先生博学笃志,格物明德,不畏艰难,勇攀高峰,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和教育事业。""先生的高尚道德和优秀品质,成为科技界的楷模。"以无比崇敬的心情,表示"四十七年前您是我的老师,今天仍然是我的老师,我将永远以先生为榜样,像先生那样做人、做事、做学问。"百岁的杨遵仪院士精神矍铄,在答谢致词中,以"人生百年,贵在抓住光阴,做人、做事、做学问,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做出成绩,方无愧于天地人"与大家共勉。本刊特刊发杨光荣研究员的文章——"学识渊博,无私育人",以示祝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5.
通过不断地实践、分析、研究,笔者总结出体育课堂教学导语,不但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年龄、知识水平等因素,而且还要重点对教师的讲解内容进行趣味性梳理,实施有效开讲的具体方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其自主练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将其练习方法、组织教法和大家一起分享,为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开讲艺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瓶颈,正突出表现为教师专业发展倦怠。基于喧嚣浮躁、价值多元和人的精神动力日渐衰竭之社会背景,教师专业发展已不同程度地陷入学校一厢情愿、教师主动性缺失的困境。  相似文献   
27.
地质界前辈,在学习和工作中能较好地处理治学中的一些关系,因此能够取得重要的学术成果。从他们的治学道路可以看出,他们既是平凡的人,又是具有特殊品格和素质的优秀人才。但是,他们的优良品格和素质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学习和科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的。他们的成功可以说  相似文献   
28.
王鸿桢,地质学家,1916年11月生,山东苍山人。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兼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教授兼院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领域包括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主要研究成果是: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统分类和演化阶段,出版了《中国古地理图集》,提出了构造阶段的观点,形成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历史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地球史观。提出了地球史上不同级别的节律及其可能的天文控制因素,以及地球演化中曾发生阶段性有限膨胀的设想。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等20余种。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集体,1982年)、二等奖(1987,1991年),国家教委高校教材特等奖(1988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4年),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1996年)。  相似文献   
29.
为纪念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七十周年,中国地质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回顾和评论“八十年代中国地质科学的进展”,在总结成绩的同时都普遍认为“模仿多于创新”,“创造立足于中国实际的地质理论和概念较少”,“缺乏我国独创的,又得到国外普遍承认的地质理论和概念”。因此,研究中国地质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0.
学生能顺利正确地解题,表明其在观察、分析问题,提取、运用相应知识的环节上没有受到干扰或者说克服了干扰。在上述环节上不能排除干扰,就会出现解题错误。我认为就初中学生解题错误而言,造成错误的干扰来自以下两方面:一是小学数学的干扰,二是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的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