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4篇
科学研究   10篇
综合类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汶川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经验是我们今后应对巨灾和进行社会经济建设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汶川地震灾害发生、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值得吸取和借鉴的教训.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对经验与教训加以总结与凝练.  相似文献   
22.
学生培养导师小组制,把促进学生的科研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才能的重要突破口,围绕“读书活动”、“课题研究”、“社会实践”三大主题,积极营造科研氛围,强化科研文化的熏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增强他们对课题研究的认识和把握,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有效的科研方法,重在培养学生重视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23.
关于“两个转变”的几点对策建议杨继瑞“九五”期间,我们面临着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两个转变”的关系是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是相互...  相似文献   
24.
(一)制度安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形成合力机制的运作思路。这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机制和制度安排,是靠城市拉力和农村动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和有机集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是要降低城市化和经营城市的力度.  相似文献   
25.
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机制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理论与实践都充分证明,一项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化,从一开始企业就应该占有主体地位。也就是说,企业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因为,一项高科技成果的产生,本身的学术水平是很高的,但当它需要变成产品时,还要有大量的工艺去开发,而用什么样的工艺又决定了用什么样的设备,这就是常说的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技术成果二次开发的承担者是企业,科技成果真正要转化成产品也是在企业中。科技成果在实验室中再先进、效果再好,一旦进入到生产线上,如  相似文献   
26.
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将打击投资人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信心,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我们必须积极采取措施,防范美债危机带来的各种风险.  相似文献   
27.
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完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是土地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的合理配置和流转显得非常重要.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并由此提出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加强农民权益保护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28.
<正> “只有市兴科教,科教才能兴市”,市兴科教是科教兴市的前提。这就是说,只有成都市全体人民都来关心、支持、帮助科教事业,科教事业才能为全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科教兴市”战略是一项促进经济与科教、社会协调发展的全局性系统工程。因此“科教兴市”必须要与  相似文献   
29.
农村土地所有权价格与征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农村土地所有权价格是农民集体放弃其法律上所拥有的土地所有权时形成的单位面积土地价格,在我国现实地表现为征地费,并以“农转非”作为其补充形式。征地制度改革应以公平合理的交易价格来取代这种隐形的、不等价的补偿方式。在“涨价归公”的前提下,农村土地所有权价格应充分反映农村土地资本和预期收益,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出路。  相似文献   
30.
教育产业作为一种事业性产业 ,其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来自于对投资主体单一化及办学机制僵化的根本性突破。在私立教育和公办学校由于其自身的缺陷而无法独力突破瓶颈限制的条件下 ,实现大型企业与名牌高校之间的密切结合或合作将是促进教育产业发展的一个良好切入点。本文拟就这种结合的前提、可行性、类型以及相关的保障机制等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