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科学研究   3篇
综合类   3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我省现有普通高等学校43所,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1996年,全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机构有322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有67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开放研究实验室28个,省属高校中有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6个,同时还有国家计委、国家科委、省级有关部门和企业在高校建立的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技术推广中心和科研成果中试基地。全省普通高校理工农医领域共有科技活动人员3.4万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活动人员1.1万人,此外,还有参加科研的在校研究生0.6万人。在“八五”期间,我省高校发挥科技优势,为科教兴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2.
困境与机遇:我国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发展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我国高校高教研究机构迅速发展 ,近年来出现了机遇与困境并存的局面。本文从分析高等教育科研机构属性与职能出发 ,论证了高教研究机构进入学校教学科研中心和管理决策核心的必要性 ,提出了求得发展和摆脱困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23.
古称“三秦”的陕西是我国航天、航空、电力机械、电子、农业技术基地,在许多领域居全国领先地位。在陕西的建设与发展历程中,留学回国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五十年代,一大批怀着赤诚的爱国情怀,毅然放弃国外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到祖国怀抱的学者,以拓荒者精神来到条件艰苦的陕西,为陕西的经济建设和科教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业绩已在陕西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周惠久: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金属材料专家。1935年赴美国留学,获硕士学位。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他毅然…  相似文献   
24.
当前,对理科教育如何改革的问题,人们的认识还不完全一致。有的同志根据目前理科毕业生分配难的情况,认为必须大大减少理科专业招生人数,以免供大于求。有的同志认为在过去的多次教改中,理科教育遭受的破坏严重,担心这次改革改错了又得从头做起,觉得还是稳一点好,以“不变应万变”。因此,如何根据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改革理科教育,就成为急需认真研究的课题。今年笔者有幸参加了陕西省理科教育改革社会调查,本文从理科教育的特点出发,结合调查所得提出个人的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25.
陕西省财政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陕西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短缺,财政支持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公办高校要以政府财政经费支持为主;财政经费拨款引进竞争机制;促进高校经费来源多样化,发挥高校筹措发展性经费的积极性;促进高校与社会结合,为陕西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促进高校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提高陕西财政支持高等教育的对策;争取中央对陕西高等教育经费支持;增强地方教育经费中高等教育支出比重;继续完善财政包干制度;对高校采取择优支持和配套支持的政策;对优秀民办高校给予奖励性支持;加大公办高校基建投入,建立经费最低保障和预警制度。  相似文献   
26.
论教育产业的概念和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理论的研究促进了教育思想的转变,其中关于“教育与市场经济”研究和教育产业观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功能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这种深化的结果,促进了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教育惧商、避商的观念向商品观念的转变;二是教育排斥竞争的观念向竞争的观念的转变;三是教育的计划观念向服从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来实现“投入产出”的价值平衡的观念转变;四是把教育作为消费性事业观念向价值。资本增值的产业观转变。所有这些转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邓小平理论,贯彻十五大精神,依据教育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27.
西部地区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充分适应西部大开发对人才的需求,西部地区人才流失极为严重。因此,必须调整西部地区的教育结构和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培养扎根深、用得上、用得起、留得住的乡土化人才,同时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为乡土化人才的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