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教育   56篇
科学研究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苏子由《黄州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清河张君即张怀民,字梦得,又字偓佺,元丰六年谪谴来黄,遂与坡公相识而得以交游,六月营新居于江山,且于其庐之西南筑亭,苏子名之曰“快哉”,并作水调歌头词以赠怀民.其词曰:  相似文献   
52.
急求归田苏子居黄,买田未遂,然常存回归田园之想。金陵见荆公,诵诗说佛,似亦涉及归宿事。《次荆公韵四绝》之三:“骑驴渺渺八荒坡,想见先生求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末二句殊堪寻思。公于是而急于求田归隐矣。始买田金陵不果,继求田宅过真州,真州守袁院馆公于学会,遂寄家焉,而蒋之奇为谋田宜兴,相与谋划,所谓“日以求田为事”,盖指此也。落之奇率颖叔,宜兴人,《宋史》有传,嘉姑二年,章衡榜,与苏子同登第,时为江淮发运副使,置司真州。坡公《次韵蒋颖叔》诗有云:“月明惊鹊末安枝,一掉飘然影自随。”…  相似文献   
53.
苏子恸秦少游之殁《苏轼文集》卷 52北归《答李方叔书》:“比年于稠人中 ,骤得张、秦、黄、晁及方叔、履常辈 ,意味天不爱宝 ,其获盖未艾也。比来经涉世故 ,间关四方 ,更欲求其似 ,邈不可得。”又 :“某自恨不能一身塞罪 ,坐累朋友。如方叔飘然一布衣 ,亦几不免 ,纯甫、少游 ,又安所获罪于天 ,遂断弃其命 ,言之何益。付之清议而已。”东坡南迁 ,“苏门”作家多遭贬谪。绍圣四年 (公元1 0 97年 ) ,少游彬州编管 ,移送横州 ,元符元年 (公元 1 0 98年 )复编管横州 ,特除名 ,永不收叙 ,移送雷州。元符三年 (公元 1 1 0 0年 )坡有诏内移廉州 ,六…  相似文献   
54.
一、文化与传统文化界说文化一词的涵义,似乎人人都明白,但又不甚明白。比如我们的中国古代史教材中讲的先秦文化、隋唐文化等等,主要是哲学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三大块,这当然是属于精神世界的范围,但从精神世界的范围界定文化,社会道德、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等理应是精神世界范围,所以,教材中的文化概念取向又显得过分狭窄。但教材中有些地方的文化概念取向又显得十分广泛,如仰韶文化。  相似文献   
55.
作者从二个方面探讨了丝路佛教文化现象:1、正如“天国”与现实历史文化相照应一样,中国式佛国世界的兴衰与世族地主所有制的命运息息相关,汉地丝路石窟中的佛国世界在逐渐走向世俗化的过程中由繁荣鼎盛而冷落萧条,近因是禅宗的中国化,主因则是商贾庶族地主阶级取代世族地主阶级走向历史舞台中心。2、当人类运用艺术手段创造出一个佛国世界的时候,艺术便不知不觉地超越了宗教,亦即手段超越了目的。如果说丝路石窟艺术所创造出来的佛国人物形象是现实世界各族人物的艺术升华,那么石窟艺术通过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人格力量,正是我们民族进取精神的曲折表达。形象高于教义,正是其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56.
从权力机制的层面看“传统”,“家国一体”的“大一统、专制权力和以“臣民意识”为标牌的非公民社会,正是传统中国的一对孪生兄弟;权力强化封杀了一切有关公民社会的形成要素,从而严重地制约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儒学正是一种非公民社会中的“臣民意识”。现代伦应彻底告别非公民社会而不是“在儒家的田里耕种现代化”。  相似文献   
57.
教育的本质就是把人的"动物性"的一面切入人的规范,使人是其所是而成其为人.通过教育,把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把受教育者的创造力、想象力开发出来,使其升华、丰富,并与人类的知识智慧建立根本的精神联系,帮助受教育者自己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所以一切教育的基本信条就是使人学真.用政治去"化"教育和教育的"产业化"的倾向,都是对教育的背叛.它将使人不成其为人而成为"工具","工具性"的人只认一样东西:实利.当把"发展是硬道理"实际偷换为"捞钱是硬道理"时,"金钱"就真的成"万岁"了.如果教育真的沦为追逐"金钱"的工具,这个国家和民族还能给人类世界留下什么值得称道的东西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