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4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乙白莲 《语文天地》2010,(11):99-99
宋代诗人林逋,不求名利,终身不仕不娶,隐居杭州西湖孤山,植梅养鹤以为伴,世称“梅妻鹤子”。他超凡脱俗的品格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102.
以人的发展与实现程度为坐标,生产力的发展呈现为异化生产力和自主生产力两种历史形态。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所追求的,不是生产力的无原则的发展,而是生产力由异化形态向自主形态的转化。由于马克思的影响,西方主流经济学在价值坐标上已经开始收缩生产力拜物教思想,而国内的经济学“主流”们却食洋不化,严重脱离中国实际。因此,我们必须高扬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当代形态,即科学发展观,走出生产力拜物教思想的禁锢,跨越资本经济的“卡夫丁峡谷”。  相似文献   
103.
莎士比亚说:“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幽默的语言是一种以语言为建筑材料,以智慧和理性为内核,以美的形式为外观表现,以契机为催化剂的幽默艺术形式。善于在言谈中针对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巧妙推理,就会使语言增添美妙的幽默感,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智慧的启迪。一、补充推理法。在谈话中,有的人用貌似正确的推理,得出一个事实上错误的结论或观点。这种情况,我们只须在对方推理形式的基础上予以巧妙的补充推理,就可以得出另一种结论。两种结论相互比较,便会使人在不和谐中体味出其中的妙趣。那么,推理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自然透出风趣睿智、…  相似文献   
104.
精彩一页:当然,起飞的那一刻是令人兴奋的.再说,他以前从示坐过单引擎飞机,更甭提能够坐在副驾驶的位子了.  相似文献   
105.
古往今来,“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深受人们的喜爱。人骚客也纷纷借题发挥,抒发情怀。  相似文献   
106.
白莲 《家庭教育》2008,(1):22-22
上月30号那天,我下班后顺道到电信局交话费,不料营业厅的小姐告诉了我一个惊人的数字:话费1532元。天啊。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几乎是我一个月的工资啊!家里的电话费历来都是三四十元,这个月怎么会“突飞猛进”到1500多元了呢?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当即要求营业员把话费清单打出来以便核查。  相似文献   
107.
一词多义的现象在汉语中极为普遍,“意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老舍的话剧《茶馆》中有这样一幕:茶馆老板王利发把后房租给大学生住,特务吴恩子、宋祥子为了领到津贴,硬说大学生“不是什么老实家伙”,要查房抓人。下面是他们的对话:  相似文献   
108.
【开栏语】她以生花的妙笔实现了自我人生的飞跃:从医生走向文坛,从平凡步入伟大。她以医生的细腻与纤敏,直逼我们生命的内核,用天使般的爱心与母亲般的慈祥,洞开我们的心灵之窗,演绎着多彩的文学世界,激励着我们向上的灵魂……【硕士名片】毕淑敏,女,汉族,祖籍山东文登,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国家一级作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  相似文献   
109.
朋友的朋友世人评说吴作人的画"笔落惊风雨,画成泣鬼神"。吴作人为人平和,朋友索画,他总慷慨相赠,而对有些想通过朋友作跳板求画的人,他只能拱手抱歉了。一次,一位朋友带来了一位朋友自己的朋友,亮言求画。吴作人权当没听见,说:"让我讲个阿凡提做羊肉汤的故事给你们听。"大家洗耳恭听,他说:"据说阿凡提善做羊肉汤,味美绝伦。一位朋友慕名而来,  相似文献   
110.
平时的学习或考试中,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些很容易的题目,答案就在嘴边,但就是写不出来,心理学家称之为"舌尖现象".大多数学生都遇到过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在回忆信息的过程中出现了暂时性的遗忘.但应注意的是,出现在学习和考试中的"舌尖现象"常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信心,所以必须加以克服.怎样克服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