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4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13篇
文化理论   45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课本原题〗两人玩“抢30”游戏:第一个人说“1”或“1、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获胜.此游戏公平吗?(华师大版课本第117页游戏1)  相似文献   
82.
跟随当前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在微电子专业开设课程《集成电路测试与可测性设计》,完善了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83.
文学史上的许多经典之作都可以说是想象力的产物。但想象力贫乏,却成为当下文学创作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本文认为,这可以从文化传统、教育体制、时代等方面找到原因,但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作家本身。另外,本文还对“散文与想象无关”这一论点提出了质疑,事实上,想象性是散文审美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散文走向开放和现代化,显现艺术形式的开放性、现代性、丰富性的一个标志。人们可以在散文与想象之间找到丰富的路径。  相似文献   
84.
时光风驰电掣般逝去,数十年间读过的无量数的书籍、文章,许许多多都已如轻烟薄雾悠然淡忘了.可是,唯独有一篇散文作品却像刀镌斧削一样深深地刻印在脑海里,那就是冰心老人的早年作品《南归》. 《南归——贡献给母亲在天之灵》是一篇长达两万字的叙事散文.作者以浓烈的抒情语言、至情至性的文字,抒写失去母亲的深悲剧痛,追忆了母亲病故前前后后的点滴细节.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颗无比纯真、满怀悲恻的女儿的心,母爱情深跃然纸上.文中许多感人至深的语句,令人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85.
依旧长桥     
王充闾 《文化学刊》2010,(5):184-186
一面对长城、故宫、大运河这些顶尖的人工绝景,心头总有一种朝圣的感觉、自豪的情愫;此刻,置身于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晋江安海镇的五里桥上,那种景仰、敬佩之情立刻又涌现出来。五月的闽南,丽日当空,红花照眼,街头该已是满眼轻衫短袖了吧?  相似文献   
86.
王充闾 《文化学刊》2009,(3):185-187
我的家在辽河边上。那里,矿藏丰富,并盛产大豆、高梁,可是,人文资源却比较贫乏,知名人士很少。单就现代而言,具有传奇色彩和轰动效应的,当数老帅、少帅张氏父子了。  相似文献   
87.
王充闾 《文化学刊》2010,(6):181-185
<正>一自由飞翔的愿望和现实的种种羁绊之间,仿佛永远有一道无形的穿不透的墙。古人喜欢用"心游万仞"、"神骛八极"之类的话语来状写人的心志的放纵无羁。可实际却是,或则被弃置在灵  相似文献   
88.
龙墩余话     
王充闾 《文化学刊》2008,(2):180-188
人,既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社会文化的制成品。这种文化里面,常常包含着一种悖论——自我相关的价值、功能上的悖谬。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不断地作反向运动与转化,从而使创造的结果、最后的效应,恰同原初的愿望背反。这里,我想到19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一则轶事。在沙皇亚历山大的亲自率领下,帝俄军队与奥、普等反法联军一起追击拿破仑的部队,驰骋在欧洲大地上,并以胜利者的身份进驻了巴黎,算是彻底打败了法国。可是,当俄军撤离法国凯旋时,人们却惊奇地发现,这支军队已为被征服的土地上的新的思潮所浸染。战士们回到俄国,见到城乡中依然盛行着农奴买卖制度和残酷的肉刑,不禁为之义愤填膺,纷纷起来抗议。这又是沙皇亚历山大始未及料的。  相似文献   
89.
大欲无涯     
王充闾 《文化学刊》2008,(3):173-185
成吉思汗的强悍性格的生成,是万古洪荒的草原上特殊的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产物。蒙古族在十二三世纪的崛起和统一,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始终是在出生入死的战争环境、拼搏状态下进行的。缺乏尚武精神,没有决战决胜的斗志,就不可能生存下去。因而,刚毅不屈,尚勇崇武,成为蒙古族共同的民族意识。史称:蒙古人"耻病死而尚阵亡,畏伤残而不惧死"。  相似文献   
90.
去年秋杪,我有皖南之行,半月时间,足迹遍于当涂、宣城、秋浦、泽县一带。这里恰好是李白晚年活动的中心。此行为我深入探究这位大诗人的奥蕴提供了一个开阔的视野、理想的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