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科学研究   8篇
信息传播   76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省级广播网站和很多网站一样,也通过电了公共版BBS的形式推出了“网上论坛”。“网上论坛”的出现,使网络广播受众通过论坛,发表自己对一些问题看法的梦想成为现实,同时也是广播网站和受众实现互动性传播的平台。本文对省级广播网站“网上论坛”的现状、特点和趋向做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2.
金震茅 《传媒观察》2005,(10):51-52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道,到2005年4月底,我国上网用户数量已经突破1亿。网民数突破1亿,这就意味着每13个中国人就有一个与网络亲密接触。在我国不仅上网人数多,而且上网浏览新闻的人数也是与日俱增,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信息的网民比例从前几年的70%多一点,达到了目前的84.38%左右。  相似文献   
23.
手机电视领军"第二媒介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文内容涉及了一个本刊以往尚未涉足的新课题——手机电视。手机电视就是利用具有操作系统和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观看电视节目。手机电视作为一种新兴媒介.目前在我国已显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此文以翔实的资料、理性的思考对手机电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其对传统电视传播方式的刷新作了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走向特别是催生新的媒介产业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24.
金震茅 《中国广播》2004,(10):43-45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辞话》中提出“隔”与“不隔”这个特定的命题,作为判定艺术作品质量高下的标准。如果我们从“隔”与“不隔”的视角,观照当下少儿节目的现状,同样可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5.
现代生活是绚丽多姿、纷繁复杂的,而新闻报道就其性质和篇幅来说,又总是有限的,它只能够反映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一块礁石”、“一朵浪花”。新闻记者总是选取新闻事实中最有价值的素材,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事例,在其表现形志上总是不全的。作者在写作时就是要以反复提炼的新闻素材的“不全”达到“完全”的表现效果。  相似文献   
26.
《孟子》散文不但富有哲理性,而且风格明畅,语言犀利,具有很高的艺术性。那些记叙孟子与人辩论的文辞尤其出色,富有雄辩性和说服力。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善辩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孟子从儒家的立场出发,宣传他的“仁政”思想,他既要驳诘同自己观点不同的其他学派,又要说服各国的君主采用自己的政治主张,因此,学习借鉴孟子灵活多样的论辩技巧,对于  相似文献   
27.
金震茅 《新闻传播》2006,(8):4-7,13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1969年出版的《地球村——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 in the Global Village)一书中预言的“地球村”在今天成为现实,在互联网这个虚拟与现实交融的空间里,网络传播突破了时间、空间、地域、边界和媒体的界限,各种信息能够以文字、图片、动画乃至声音、影像等形式,全天候地在全球各地间迅速、海量、互动式地传播交流。借助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传播优势,中国内地广播电台(频率)纷纷上网,目前中国内地已有近200家电台(频率)建立起了广播网站或开设网页。  相似文献   
28.
正2000年5月8日,常熟台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今日传播》异军突起,由此带动了整个频道的活力。随之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栏目纷纷开播,引发了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改革,民生新闻发展已形成百舸争流的局面。当前民生新闻发展往何处去?可以说面临着重要的选择。民生新闻要吸引观众,实现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转变思路,拓宽视野,提升品质,向关注公共话题方向转变。关注公共话题就是要求民生新闻关注公共事务,特别是对一些涉及公共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理性剖析,鼓励公众广泛参与公共问题讨论,  相似文献   
29.
金震茅 《声屏世界》2011,(12):38-40
纪录片在对民俗进行艺术整合的同时,满足了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也使自身的审美特性发生了变化。本文探讨民俗元素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记录方式,运用于纪录片创作所呈现出的美学价值,进而揭示把民俗文化资源充分、有机地运用于纪录片中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