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5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写于1925年10月的《孤独者》与完稿于1927年4月的《铸剑》,一为描写知识分子现实题材的作品,一是对中国古代传说的现代重写,分别收入《彷徨》与《故事新编》。但它们之间又似乎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42.
钱理群 《教育文汇》2005,(10):49-51
诗教“不仅适合儿童的天性”,而且在保护与开启、培育儿童的自由想像力方面能够发挥特殊的作用。儿童心灵自由的保护与培育,是“生命中最伟大的事件”。这不仅对于儿童生命个体的终身发展,而且对于民族精神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43.
继2001年本刊发表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新语文读本编写手记》(当时署名“群言”)一文后,本期我们又发表他的《关于中小学写作教育的断想》一文。两篇文章,都是钱教授参与中国新语文教育建设的实践,一边躬行、一边思考的文字记录,是一位现代知识分子深切关注中国语文教育、关注基础教育、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的情感结晶,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对语文教育理论理性思考的学术文本。写作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地位非常,它是一杆标尺,最能衡量和检验语文教育的成效。写作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关于写作教育的阐述,杂多纷繁,异彩纷呈。即使今天,写作与写作教育,仍然是一个几乎人人关注的持续的热点。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还很少把写作教育(尤其基础教育中对少年儿童的写作教育),放在人类社会的“现代”意义上,去认识,去观照,去把握;还极少把写作教育放在“立人”的高度,去理解,去考察,去实施。时常,我们把写作当成了一种技法,当成了一种调遣语言文字的纯粹技能,一种才华炫示;有时,又当成了一种言不由衷、言不及义的“伪圣化”表白。写作教育,快要异化成了一种纯粹的技术操练,它已与精神无涉。本文正是从“现代”意义,从“立人”高度,对古老而悠久的写作教育,进行重新省察。这,正是它的意义所在,价值所在。作者提出的几个核心概念,“对话:一种生命运动”,“发现:生命的开发与提升”,“写作状态与师生的生命互动”,“儿童情趣写作”,“少年率性写作”,“公民自由写作”,都紧紧扣住“现代”“立人”这四个灼灼大字。这,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当今中小学写作教育理念与实践,异常活跃,确亦不乏精彩,作者非专门从事中小学教育研究,对此的体察,还难说全面,但这是难免的。愿本文能像《新语文读本编写手记》那样,引起语文教育内外的人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4.
南方,一所普普通通的中学里,有一位默默无闻的中学语文教师,历经多年,遍尝艰辛,编写了一套《读书课》系列教材,立志实现自己的人文理念——“建构孩子自己的精神家园”。北方,闻名遐迩的北京大学,一位著名的老教授,仔细阅读了这套《读书课》教材,被深深打动,心灵交通,情动辞发,于是便有了大家所看到的这篇读书笔记。这是两位距离遥远而心灵切近的“同道者”的对话;这是两位满怀执着信念、怀抱火热心肠的“理想主义者”的沟通;这是两位高举理想之火的“前行者”的砥砺。我也是一位中学教师,从事语文教育20余年,与南方那位编写《读书课》教材的教师同龄并且有着极其相似的经历,与北方那位著名的教授也有过几次交往。从某种程度上,我也许可以忝列为“理想主义者”的行列,忝列为他们的“同道者”。读了他们的书籍和文章,我被他们执着的精神、坚实的行动和不灭的理想,所深深感染。当今,从时序上,我们的确已迈入新世纪三载了,然而,环顾当今中国的现实,我们是否有勇气说出:“呵,我们已然迈进了我们所憧憬的新世纪了”? 至少,在我,是不敢说出这样确切的断语的!我只能说,我们依然处在一个新旧世纪的交替期,处在一个信念越来越多元、越来越纷然杂陈的时代!而且这个时代,阻遏“理想主义者”的,已经不仅仅是专制主义,更有物质主义、实利主义——它们都横亘在“理想主义者”的大道上。前者面目狰狞,而后者却是脉脉含情! “理想主义者”们似乎处在了一个交叉口上。越是如此,我就越加觉得南方的那位默默中依然前行的“同道者”的可爱、可贵、可敬!他把自己的理想化为一字字的教材,化为一堂堂的读书课。后者,那位著名教授,也曾多次说,愿“加入”到“中学语文教师”的队伍中来,把高蹈的学术理想,化为为这个社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他多年身体力行,为中学语文教育著文、编书。他们实实在在的言行,他们前行的身影,至少让我觉得,“理想主义”薪火不灭且愈燃愈烈。这些书,这些文,这些课,就是他们的足印!  相似文献   
45.
一、“别了,司徒雷登”1949年9月,正当即将成立的年轻共和国面临“向何处去”的新的历史选择的关键时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以当时的冷战世界战略出发,对新中国实行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封锁.毛泽东对此作出了强烈反应:他写了《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宣布与西方世界的彻底绝裂,并作出“一边倒”,即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苏联一边的战略决策.从此,中国走上了在与西方世界隔绝的情况下,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在文化思想上,在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绝对领导地位的同时,又根据苏共文化首领日丹诺夫的理论,只批判地接受“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十八、十九世纪西方人文主义文化,而断然拒绝“资本主义没落时期”的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文化,这样的文化选择,对在五、六十年代的封锁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教养、精神素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商友敬先生说自己“爱读书,爱写作,爱旅游.爱交友”。在朋友们的印象里,他也确实是这样的“四爱”之人。其核心是“爱读书”。他是一个有着传统气息的现代读书人。这是他的人生之路。也是他为师之道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47.
当今中国面临的问题有: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进入小康以后,要走向哪里?需要重建怎样的制度、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日趋强大的中国,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和与自己有着不同信仰、价值观、制度的西方世界相处?面对将成为生活常态的灾难、突发事件时,我们将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48.
我们都知道:鲁迅喜欢亲近青年。这里要讨论的是:鲁迅喜欢、亲近的足什么样的青年? 我们首先想起鲁迅笔下的青年——这是他的学生刘和珍: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相似文献   
49.
做学生做了这么多年,你是否想过一个有趣的问题:从小学到大学,你有没有上过让你终生难忘的一堂课?如果没有那么一堂课让你动心的话,你这么多年的学生生涯算是白过了。在中国教育史上,有三堂"绝"课,或许我们能从中体味到大学课堂的乐趣和人生应有的目标。第一堂课是西南联大的刘文典教授开设的《文选》课。刘老先生讲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有一天,他讲了半小时课,就突然宣布要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七点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农历十五,他  相似文献   
50.
马老师(深圳中学致力人文素养教育的马小平老师,编者注)走了,一个真正的教师走了,我感到特别失落。这些年,我一直在关注第一线老师,因为我越来越觉得,中国的教育和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里,他们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先后在东莞中学、深圳中学任教的马小平老师即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作为一个中学教师,却很早就有全球教育眼光,在21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