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科学研究   3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哈佛大学研究生院WIDE WORLD"为理解而教1"(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1)课程的学习于2011年10月在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启动,到2012年1月学期结束,已有154名学员圆满地完成了"为理解而教1"的网络研修课程。以下刊发的一组文章是学员们分别在各自的专业及职业背景下,学习"为理解而教1"课程的深入体验,反映了他们如何将学到的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学员们的小组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种有效的成人网络学习经验,不仅为开放大学的课程开发提供了借鉴,同时也为开放大学的网络课程营销和推广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内容北京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钟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钟面上有1-12这12个数,认识分针和时针,知道分钟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述,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培养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使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很简单、很有趣,使他们愿意学数学.  相似文献   
13.
基本理念1.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  相似文献   
14.
小宏是一名五年级的男孩,在班里学习成绩较好,还是学校的文艺骨干,经常能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演出活动.是个令人瞩目的活跃分子。由此,他形成了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错误认知。  相似文献   
15.
正什么是灵动的课堂?走进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堂,就会发现教师的机智与敏锐流淌在课堂的每一个瞬间——吴老师随时洞察学生的学习现状,巧妙地利用教学中的"随机"现象,把握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为学生不可预约的精彩创设契机,从而感受探索和发现的快乐,激荡创新思维的火花。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培养小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正如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这就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小学作为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奠基阶段,对于人的发展影响深远,必须将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7.
现象一:课堂上善于口头表达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不擅长口头表达的学生,容易成为被忽视的群体. 现象二:课堂上有的学生在数学表达时需要借助书面的画图、肢体的动作、模型的操作来进行. 我们研究、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遇到的这些现象、问题,期望能够尊重学生不同的表达特点,给不同学生更多的平等表达自我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问题在这里引发——一节中学数学课引发的思考 2007年9月,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全体教研人员来到燕山,进行中小学日常教研视导.共同诊断燕山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现状。期间,吴正宪老师听了一节中学数学课。这引起了她的思考:课程改革推进中,如何开展教师研修,引导教师相互学习、借鉴,构建专业发展的新资源?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1月,东城区小学课程资源中心(史家小学基地)落成,本着"重参与、实践;重合作、互动;重应用、创新"的宗旨,以"大课程观"为思路,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存课程与隐蔽课程、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模仿教学与陶冶教学等方面入手,通过对三级课程的整合与规划,形成了史家胡同小学"区域共享的优质课程"体系,包括学科拓展、创新体验、人文素养、健康教育四大类课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几个典型样例,分析了评价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主张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应从问题解决能力的构成,即从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筛选策略的能力、自我反思矫正等方面来全面进行,而且要从评判学习过程和评判学习成果两个角度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