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3篇
科学研究   13篇
体育   86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谈兵卒特权开始受限(2)图l,红先炮五平六,将4平5,炮六平五,将5平4,双方着法循环反复三次。1 2 3 4 5 6 7 89厂口严酬灭声厂门口曰感锹J口举‘,厅r曰厂口口口口J L门厄L,口豢,rJ口巨r口巨〕口口口口王孔兴老师代表裁委会宣布,对兵卒的特权加以限制。兵卒借助外力抽吃子时,应按打来处理。回顾历史,用今天的观点再来审视这个待判局面,我们应当肯定的是第二种意见。图2,红先兵三平二,车8平7,兵二平三,车7平8,双方着法循环反复三次。1 2 3 4 5 6 7 89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圈,这是1989年5月全国象棋团体赛中出现的一个待判局面…  相似文献   
62.
谈片断论的新生②图1,红方马九进七,车5平3,马七退九,车3平5,双方着法循环反复三次。这是2006年锦州市“棋校杯”友谊交流赛中,刘锦祺与宋玉斌弈战中  相似文献   
63.
谈棋例向棋理靠近(1)我的一位同仁曾经对我说,棋例并非从问世那一天起就是毋庸置疑的终极真理,现在仍然如此。它的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判断,都经历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复杂过程。棋例需要改革,棋例必须进行改  相似文献   
64.
片段尚未终结在前三节的研讨中,我们知道了在对子力交换的推算片段中,只要有一方的走子性质不是吃子、照将或应将,该片段即于前一着结束。然而在对实战中出现的待判局面进行棋例裁决时,也会发生片段并未结束就提前对某一着棋定性的误判。如图1是山东周宗明棋友提供的在该地区象棋比赛中出现的一则待判局面。  相似文献   
65.
吃准待判局面 "待判局面"一词始于《99规则》,《87规则》称其为"特定局势",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称其为"疑难棋势",民间也有把"疑难棋势"直呼为"棋例"的。《07规则》试行本规定,在对局中出现双方着法循环反复(重复局面)达三次,一方棋手要求裁决,此局面称为待判局面。  相似文献   
66.
吃准待判局面二、吃准待判局面务必弄清变着点为了弄清重复局面是否已达三次,一定要注意重复局面结束时的变着点。变着点是重复局面以外的着法落子点。凡出现了变着点,就视为该重复局面已经结束。此刻绝不能再对前面已形成的待判局面进行棋例裁决。即使发生了漏判,也不能再补判。如图1,是2008年兴城市少年、儿童象棋赛,赵德明与田刚弈战34回合后的局势。现在轮到红方走棋:  相似文献   
67.
四、吃准待判局面还要弄清三个点的重复如果一方在三个或三个以上交叉点上,连续以犯禁着法交替长打达九个回合。即使未形成三次重复的待判局面,经一方提出或裁判员确认,裁判员均可按待判局面的有关规定进行裁决。  相似文献   
68.
掌握捉的片断论 凡走子后能够造成从下一着开始,运用连续互吃交换的手段得子者,是“提”。(07规则》试行本中对“捉”的判断原则中又提出,预计能够通过完整的互吃(吃子的子立即被对方反吃,而非各吃各的子)交换过程得子。那么什么是“完整的互吃”呢?任何版本的棋规中皆无解释。作为一种学术研究,笔者抛出“捉的片断论”这块砖,愿与裁判界同仁及天下棋友共同研讨之。  相似文献   
69.
掌握捉的片断论如图1是1989年10月在河南省安汤市举行的全国七大古都象棋赛中出现的一则待判局面。红方车七退七的走棋性质令人疑惑不决。预计下一步炮二平六后能有两种变化:其一,炮二平六,卒5平4,车七进六,将4退1,兵五进一。其二,炮二平六,卒5平4,车七进六,将4退1,车七平五,车4退1,兵五平六。  相似文献   
70.
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人民检察院的诉讼监督权,但规定过于原则,大多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当前的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对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主要以刑事抗诉为主,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抗诉模式的监督对司法活动的影响不大、监督作用不明。应当明确刑事审判监督的目的和界限,完善监督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