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34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教育的实践特性决定了信息技术必然成为影响教育发展的关键技术,回顾人类教育发展史,不仅证实了这个论断,也把教育受技术影响的发展轨迹展现出来。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技术发展显然能够增强人的本质力量,因而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了教育主体本质力量的增强,进而影响了教育实践并使其得以发展。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必然彰显于教育领域。当前,技术异化在教育领域中已经相当严重,作为解决技术异化问题的后现代技术必将成为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向,但后现代技术之于教育的价值绝不仅仅限于技术异化问题,其对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向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课堂教学的技术依赖,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有其必然性。在现代信息技术日趋深入影响教育发展的当下,此问题已经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只有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都给出合理阐释才能消解萦绕在人们心中的困惑。文章从现代技术发展的规律以及当下教育发展的趋向出发,给出了现代课堂技术依赖的原因、应对的方法和途径,并将现代教学环境与传统的进行了对比,试图给出合理性阐释。  相似文献   
13.
认知心理学的"知识"概念源自与信息论的简单类比,时至今日依然将机器的"认识"与人的认识相混淆,由此造成理论内部的严重矛盾及其指导下的教育的困惑和焦虑。系统梳理后发现,哲学思考方式的缺失是认知心理学理论困境的主要原因。文章认为,知识本质的把握,必须始于哲学层面对人的认识之最核心、最根本机制的追问,在此基础上各层面、角度相互促进、循环迭代,这才是可避免矛盾的知识本质把握的合理路径。据此,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哲学内涵提供了关于"知识"更加丰富的解读:知识是但不简单是有组织的信息,它本身便蕴含了其赖以生成的逻辑(动作)并携带与其共生的肯定、认同意味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整合”还是“变革”?当因信息技术应用催生了席卷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以后,我们再来解析信息技术对课程的影响,这个问题值得认真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从化变迁与课程发展谈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长久以来,学界一直以“技术应用于教育”的逻辑来阐释技术对于教育的意义,但这种技术观显然不能诠释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教育存在方式的深刻变革。究其原因,将技术置于“人之外”的技术界定方式是此逻辑产生的根源。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方法,可以重新正确认识技术与教育及人的发展的关系。从人类学视野关注人类体内进化、社会人进化以及后人类进化的过程和结果来看,技术发展是推动人类进化的主因,这种认识从本体论上超越了技术“人之外”的界定方式;而教育哲学关于教育的本质与人的发展的论述,为阐释教育如何“使人成为人”的深刻内涵提供了认识论上的营养。以此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础,我们可以正确解读“人的技术化”与“社会的技术化”的内涵,以及合理澄清两者遭遇诟病的症结。由此我们认为,人与社会的“技术化”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技术是教育的存在方式,从来就没有外在于教育。以此技术观为出发点,反思我国教育技术的实践,可以梳理出“修旧如旧”和“以旧换新”两种实践形式。“修旧如旧”是落后技术观在实践中的反映,只有“以旧换新”才能逐步有效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社会技术化和技术社会化是技术价值问题相互关联又不可分割的两个过程,二者互为条件,统一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社会技术化是指技术的属性、规律作用于社会,进而融入社会机体并成为其本质力量,使社会得到改造、充实和发展。技术社会化是指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其智慧并借助外部力量作用于技术,改造技术,使社会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技术之中。社会技术化是技术价值实现的过程,技术社会化是技术价值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知能课程的学习评价,既是为了诊断,更是为了发展;既要对知识体系进行评价,还要对能力体系进行评价;既要对显性的技能进行评价,还要对隐性能力进行评价;既需要总结性评价,还需要过程性评价。相比而言,知能课程的学习评价繁琐而复杂。本文关注学习评价的宏观层面,首先从知能课程的价值取向出发,分析学习评价的功能定位,阐释了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是应当采用的评价形式;然后分析三种主要的教学活动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并确定其所应当达到的教学目标,给出各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分布,为学习评价的实施奠定基础;最后,又对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活动进行类别划分,给出了5类学习活动,并分别制定了评价标准和实施方案,为微观学习评价的设计做准备。  相似文献   
18.
信息文化产生以后,信息技术对课程的影响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大家平常提及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它实质上是在信息文化背景下课程的重新建构。因此,在这个阶段信息技术对课程的作用,既不能简单地看作工具,也不是仅仅改变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而是导致了课程的全方位变革。  相似文献   
19.
论教育技术化是技术教育价值的实现和彰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技术化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技术的属性、结构、功能和规律等技术因素通过某种方式作用于教育,使教育发生变化并进而转化为教育的本质力量。本文从"过程"和"状态"两个方面详细阐释了"教育技术化"的含义,并且认为教育技术化即是技术的教育价值实现和彰显。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过多方努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我国已初具规模,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笔者结合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情况,认为在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时,以下八个问题值得注意。一、不能以单纯的计算机教育替代信息技术教育所谓信息技术,简单地说,就是获取、加工、存储、传输、表示和应用信息的技术,它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当前,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更是其发展的热点。故计算机教育无疑是目前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