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8篇
科学研究   4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下篇:女性美的描摹·绮靡和新变·庸俗的心理 四、在女性美的描绘上,梁代宫体诗继承并超前了前代,从而使我国的诗坛出现了全面细致地描写女性形象美的诗作,形成了描摹女性美的新潮流。 对男女爱情的抒写,自然离不开对女性美的描摹。梁代宫体诗在女子形态和情态美的描写上,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粗线条的写意,或局部的片断的摹写,而是更加细腻、传神的工笔彩绘。 梁代以前,我国的诗歌领域,对于女性的形态和情态美的描写并不十分注重。《诗经》中虽然有许多热切的爱情诗,但真正工笔描绘女性美的只有《卫风·硕人》的第二章。这章诗既细致地拟写了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的容貌美,又刻画了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情态美,把一个绝世美人活现于人们的眼前,故旧有“美人图”之誉,被视作我国古代文学中最早细致刻画女性美的篇章。遗憾的是由于受汉儒“非礼忽视”的传统道德的束缚,《诗经》之后,男女之情的大胆表现被视为禁区,对女性美的描写主要沿袭了《诗经》侧面烘托和特定环境映衬等手法,《陌上桑》、《董娇饶》、《羽林郎》等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手法  相似文献   
92.
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原则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已走进了数学课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或从数学的角度对一些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中出现  相似文献   
93.
94.
“骐骝是中,(马呙)骊是骖”这两句诗见于《诗经·秦风·小戎》。关于诗句中的两个“是”字,长期以来由于囿于“是”在上古汉语中没有判断作用的习见,大多把这两个“是”字看作助词或指示代词。主张助词说的人认为这里的“是”字起帮助宾语前置的作用,持指示代词观点的人则认为这里的“是”起复指强调的作用。笔者以为根据下  相似文献   
95.
引言 南朝是我国诗体发生重大演进的时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巨大转折。这一时期的诗人,自觉地把诗作为抒写个人感情和获得艺术享受的美感型文学,在语凝句炼、声色圆美中独抒性灵和情怀。宋齐时的山水诗、齐代的永明体、梁代的宫体诗,都是这一文学新潮流下的产物。在艺术美上,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展示“言尚易了,文憎过竟,吐石含金,滋润婉切;杂以风谣,轻唇利吻,不雅不俗,独中胸怀”的文学新风尚。其中宫体诗在梁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所倡导的  相似文献   
96.
龙王洞是古安顺府富有民俗色彩和人文特性的自然景观,清康熙年间的安郡佛学大师厂石曾以"习安胜概"倍加称誉.  相似文献   
97.
牂柯江是考察古牂柯、古夜郎的一条重要线索。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不但首次记下牂柯江的名称,而且也说明了牂柯江的大致处所、流向。但由于记载粗略,因此后来提出的说法众多,有的明显不是《史记》所说的牂柯江,有的看似牂柯江而又与《史记》所述不符。这些观点所申述的理由似乎可信,而细加推绎,则让人莫衷一是。于此结合《史记》来比较分析,牂柯江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牂柯江指整个盘江,狭义的牂柯江指现在的北盘江。这符合《史记》所提供的情况。  相似文献   
98.
明清时期是安顺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大量汉族移民的迁入不仅稳定了王朝对西南民族地区的统治,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为了适应王朝统治的需要,地方政府通过兴办学校,创办书院等有效手段,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从而大大促进儒学的发展和传播.同时,由于明代户籍退出机制的实施,以及清王朝社会危机的直接影响,客观上刺激了儒学的发展与兴盛.儒学在安顺地区的发展与传播,调整了民族结构的分布,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推动了安顺民俗文化的转变,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