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00篇
  免费   400篇
  国内免费   98篇
教育   20289篇
科学研究   2605篇
各国文化   259篇
体育   2600篇
综合类   320篇
文化理论   229篇
信息传播   2696篇
  2022年   184篇
  2021年   389篇
  2020年   478篇
  2019年   625篇
  2018年   784篇
  2017年   745篇
  2016年   750篇
  2015年   623篇
  2014年   879篇
  2013年   4742篇
  2012年   914篇
  2011年   1041篇
  2010年   835篇
  2009年   795篇
  2008年   834篇
  2007年   790篇
  2006年   717篇
  2005年   575篇
  2004年   520篇
  2003年   413篇
  2002年   403篇
  2001年   521篇
  2000年   541篇
  1999年   446篇
  1998年   265篇
  1997年   260篇
  1996年   316篇
  1995年   250篇
  1994年   264篇
  1993年   222篇
  1992年   350篇
  1991年   367篇
  1990年   342篇
  1989年   365篇
  1988年   337篇
  1987年   325篇
  1986年   326篇
  1985年   371篇
  1984年   293篇
  1983年   303篇
  1982年   239篇
  1981年   248篇
  1980年   259篇
  1979年   353篇
  1978年   258篇
  1977年   238篇
  1976年   199篇
  1975年   182篇
  1974年   183篇
  1973年   17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22.
23.
林娟 《体育科技》2004,25(3):90-91
通过分析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进而提出大学生要树立正确健康教育理念的观点 ,并提出大学生体育健康教育的几条途径  相似文献   
24.
25.
健美操运动中造型美、节奏美、气质美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阐述了健美操运动中优美动作之造型美,节拍鲜明之节奏美,内外合一之气质美的艺术特征。健美操运动中造型美的艺术特征是主体创造性、生动可视性和形象具体性;节奏美的艺术特征是主体的创造性、创造的动态性、时间的片断性、动作的对称性、节拍的变化性;气质美的艺术特征是主体的自然性和社会性。  相似文献   
26.
论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娟 《体育科技》2004,25(2):45-47
通过分析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 ,提出了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 ,对心理健康同样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还可利用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7.
28.
Gordon  R. S.  Franklin  K. L.  Baker  J.  Davies  B. 《Sports Engineering》2004,7(3):131-138
Sports Engineering - A Monark cycle ergometer is a device globally used in physiological studies to measure the work and energy levels of exercising humans. In this paper a rope-braked cycle...  相似文献   
29.
Zusammenfassung.   Die intelligente Ressourcenadaption ist eine der gro?en Herausforderungen für die n?chste Generation mobiler Navigationssysteme. Da man typischerweise mehrere Fortbewegungsarten oder Verkehrsmittel kombinieren muss, um an einen Zielort zu gelangen, muss sichergestellt werden, dass mobile, allgegenw?rtige Navigationshilfen dies über eine jeweils situationsangepasste Benutzerschnittstelle unterstützen. Der notwendige Wechsel zwischen verschiedenen Positionierungstechnologien soll für den Endbenutzer m?glichst unbemerkt bleiben. Im folgenden wird ein hybrides Personennavigationssystem vorgestellt, das die in bestimmten Fortbewegungssituationen verfügbaren Positionierungstechnologien und deren Genauigkeit optimal nutzt, um die Pr?sentation der Wegbeschreibung auf verschiedene Endger?te und Ausgabemodalit?ten sowie die kognitive Ressourcenlage des Benutzers zu adaptieren. Eingegangen am 28. Februar 2001 / Angenommen am 8. August 2001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