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396篇
科学研究   40篇
体育   27篇
综合类   18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建筑学手工作图课培养的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深入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思维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创新能力以及与同行进行良好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它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在工艺性、直观性、完整性和形象性四个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62.
阐述了创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围绕基础力学实验教学,力学实验中心在教学理念、实验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地探索和改革,稳步推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3.
安徽作为中部省份,律师政治参与意识的状况具有一定代表性。虽然从表面上看,当代安徽律师政治认知水平比较高,政治参与态度比较积极,但是难以掩饰整体上律师个体和集体政治参与意识的孱弱。其政治参与意识的提升和强化,既要依靠律师自身的努力、律师协会的协调,同时也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64.
孙犁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决定了其小说具有众声喧哗的复调特征。《铁木前传》就是突出的例子。《铁木前传》的显性主题是为合作化运动呐喊助威,但其更重要的价值是其个性解放的隐性主题。  相似文献   
65.
移动环境下的非线性学习具有非系统性、多元性、灵活性等特征,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和社会适应性人才的培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文章简要介绍了非线性学习的涵义,探讨了非线性学习所具有的几个优势,构建了移动环境下的非线性学习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几点实施策略,以促进非线性学习的实施。  相似文献   
66.
以全纳教育为先导 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纳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主张教育机会均等,强调教育的民主,全民都接受教育的观念,与终身教育思想不谋而合。通过推进全纳教育,可以进一步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7.
尹均生教授近日出版《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国际报告文学史研究第一人的地位。这部著作的独创性在于采取解读作家、作品的"个案式"的研究方法,把"源起与发展"溶于个案叙事中,从而完成国际报告文学史的构建。  相似文献   
68.
"单招"制度是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这一招生制度在降低了运动训练专业入学门槛的同时,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以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为依据.提出了构建运动训练专业"多方向职业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设想,经过近五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制订并实施了体现"多方向职业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多方向职业综合实践课程并经三轮教学实验;完成了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及职业综合素质的整体设计.研究的创新与突破主要是: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较为新颖的高等体育教育的教育价值和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69.
在一定意义上,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不过是人的食体与类互为外在地对立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修辞而已。马克思哲学已经在逻辑的层面上超越了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各自所固有的局限性,在历史层面上超越了它们二者对立的前提本身,即扬弃了二者作为两种彼此对立的意识形态赖以存在的历史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70.
旅游地形象设计的地点观建构原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方(Place)是一个充满经济社会文化意义的空间,人们日常生活行为承载的地点也称为场所,地点理论从人的认知角度来认识人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旅游地是一个具有多重行为(经济与文化)意义的空间,旅游地的地方特性彰显出游客对旅游地的地方感;人对地点特性(文化和景观的差异性)感知基础上,建构出了对旅游地的感知形象.本研究试图从人本主义空间观-地点理论研究的视角出发,以人对地点的认知规律切入,探讨旅游地形象设计的空间"地点观"建构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