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24篇
  免费   2329篇
  国内免费   4108篇
教育   9093篇
科学研究   5910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3325篇
综合类   1917篇
文化理论   18篇
信息传播   559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213篇
  2019年   549篇
  2018年   769篇
  2017年   816篇
  2016年   871篇
  2015年   985篇
  2014年   894篇
  2013年   1010篇
  2012年   1291篇
  2011年   2694篇
  2010年   1793篇
  2009年   1444篇
  2008年   1744篇
  2007年   1502篇
  2006年   709篇
  2005年   806篇
  2004年   1935篇
  2003年   970篇
  2002年   1130篇
  2001年   605篇
  2000年   467篇
  1999年   310篇
  1998年   295篇
  1997年   340篇
  1996年   260篇
  1995年   161篇
  1994年   168篇
  1993年   155篇
  1992年   139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92篇
  1988年   79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46篇
  1985年   47篇
  1984年   41篇
  1983年   34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26篇
  1978年   27篇
  1977年   34篇
  1976年   9篇
  1973年   5篇
  196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涌现,数字经济必将对中国的经济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表现在不仅将促进国内生产总值(GDP)更快速的增长,还将提升生产率、消费结构转型、优化投资结构、提升企业出口规模、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并引领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文章构建了非竞争型就业投入占用产出模型,采用支出法GDP(即最终支出的3个方面: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出口总额)核算了我国数字经济的经济规模,最终估计3类支出所形成的经济规模分别对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ICT(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能够带动经济规模的扩张,特别是网络消费的增长,以此产生的消费导向型就业效应正在逐步扩大(使得非农就业占全部就业人数比例从2014年的15.2%增长到2016年的20.2%),其中未来应特别关注的发展领域应聚焦在医疗健康、文化娱乐和交通通讯。(2)数字经济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就业影响强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同时在生产型服务业中也表现出了强有力的就业影响效应,并促使我国产业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型。(3)中国的数字化转型将带来生产率的提升和创新的提速,并促进职业技能的培养,促使人力资本从低成本优势向职业技能优势转型,从而培养更高技能的劳动力队伍。  相似文献   
992.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作为核心的问题之一,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中之重。文章比较分析了1953年以来我国南北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情况,发现我国南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演变经历了四大不同阶段:第一阶段为1953—1978年的均衡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为1979—2003年的差距分化阶段;第三阶段为2004—2012年的调整缓和阶段;2013年至今为第四阶段,2013年成为南北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跃迁点,自此南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差距激增。2016年南北两地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差距均为1953年以来之最,北方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均下降到40%以下。长期以来,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都聚焦于东、中、西地区间的差距,而今南北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形势已经十分严峻,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新时期,南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问题更加需要关注和解决。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将科技期刊采编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反馈于办刊的决策过程中,使期刊出版和管理成为闭环,促进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的提高。【方法】 通过深入分析采编系统中存在的收发稿件数据和评审数据,挖掘数据映射出的实际问题。【结果】 对采编系统中数据的分析和深入挖掘,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期刊的收稿方向,合理地统筹安排刊期与专刊组织频次,提高期刊同行评议的效率,通过挖掘核心作者与机构,可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做好期刊的宣传推广。【结论】 采编系统的数据为办刊决策提供了量化的数据支撑,对相关数据的深入分析和挖掘,有助于明确期刊的办刊思路和方向,对办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4.
新中国科技期刊6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为五个阶段回顾了我国科技期刊建国以来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在每一阶段,分别介绍了学术类、技术类、指导类、检索类、科普类期刊发展状况.对全译本期刊、高校自然科学版学报、外文版本特殊类型期刊的发展历程作了回顾.各阶段分为两部分介绍,一是出台的管理政策和法规,其保证了科技期刊健康有序的发展,二是期刊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各类期刊不同阶段的数量、功能、发挥的作用.最后在描绘我国科技期刊现状的前提下,对今后科技期刊的发展和繁荣,充满信心地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995.
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中国的碳排放问题不仅体现在总量增长方面,而且也体现在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变化方面。从大区地域系统变化来看: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始终在全国占据着主导地位;中部地区碳排放在全国的比重表现出稳中有降的态势;西部地区比重虽较小,但基本保持着上升趋势。从省(区、市)级变化来看:1953年以来,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不断增大,并且其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1952年为起始阶段、1953年-1980年为初级分化阶段、1981年-2005年为快速演进阶段。本文试图通过产业-能源关联和能源-碳排放关联两个基本评价模型,解析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①产业结构的演进决定着一次能源消费的基本空间格局;②地区产业结构多元化程度越是走向成熟,其一次能源消费的增速也就越是减缓;③缓慢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是难以降低地区碳排放增长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快产业结构演进速率以逐步减缓地区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以及最大限度地改善各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的一次能源供应结构,是有效控制区域碳排放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6.
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1,他引:19  
李艳梅  张雷  程晓凌 《资源科学》2010,32(2):218-222
作为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大国,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1953年-2007年的50多年间,碳排放总量增长了40多倍。并且其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53年-1980年为低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较快但波动较大、增幅小;1981年-1996年为稳定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非常平稳、增幅较大;1997年-2000年为缓慢下降阶段,特点是碳排放量略微有所下降;2001年以来为快速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快、增幅大。本文以1980年-2007年为样本期,构建因素分解分析模型,计量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演进和碳排放强度变化所产生的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造成碳排放增加的因素是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而产生碳减排效应的因素惟有碳排放强度降低。可见,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碳排放总量的增加,未来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途径是调整产业结构和降低各产业的碳排放强度,而后者的实现需要借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改善。  相似文献   
997.
金华江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郑海霞  张陆彪  涂勤 《资源科学》2010,32(4):761-767
流域环境服务的提供者和与同一环境服务的使用者或受益者在空间上的分离,以及生态补差机制的缺位使生态系统管理者没有通过经济激励去改善环境管理,从而导致环境服务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低下.本文利用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评估金华江流域居民环境服务的支付意愿,并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和Binary Probit模型分别分析了最大支付意愿及其支付方式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金华江流域的居民中有78.4%的居民家庭具有支付愿意,平均最大支付意愿E(WTP)为24.87元/(户·月),年平均最大支付意愿为298.46元/(户·年).最大支付意愿与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环境相对经济的重要性对最大支付意愿没有显著的影响,了解生态保护概念的受访者平均最大支付意愿并不高于那些不了解的人,这反映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与行为偏差和"搭便车"侥幸心理.受教育程度与环境相对经济的重要性越高,则选择交生态补偿税的概率也越高;性别、年龄、是否经历过污染灾害与最大支付意愿对人们支付意愿补偿方式的选择都没有显著的影响.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必须促进上下游农户和居民、相关企业和地方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直接参与到流域管理和决策中,实现流域环境共建和利益共享,在此基础上构建流域生态补偿体系.  相似文献   
998.
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1996年-2007年碳排放效应分析得出:①江苏省近12年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14%,2007年达到14370万t,碳排放增长过快问题突出;②提出了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两个新指标,并计算得出2007年全省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分别达到2.06t/hm2和84.32t/hm2:③2007年江苏全省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都呈现苏南>苏中>苏北的分布格局,13市地均碳排放强度差异显著,其排放强度总体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建设用地碳排放对总碳排放贡献最大是各地市共同之处;(④江苏省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呈倒U型曲线关系,曲线的拐点在(2.0~2.1)万元/人附近;⑤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主体,建设用地是最主要的碳源,1996年-2007年全省虽然其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但全省万元CDP碳排放强度从2004年开始逐年下降的,说明江苏全省碳减排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减排压力仍然巨大,减排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99.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CO2], incoming solar radiation and sea ice coverage a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hat control the global climate. By applying the simple cell-to-cell mapping technique to a simplified atmosphere-ocean-sea ice feedback climate model, effects of these factors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climatic system are studied. The current climatic system is found to be stable but highly nonlinear. The resiliency of stability increases with [CO2] to a summit when [CO2] reaches 290 μL/L which is comparable to the pre-industrial level, suggesting carbon dioxide is essential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global climate. With [CO2] rising further, the global climate stability decreases, the mean ocean temperature goes up and the sea ice coverage shrinks in the polar region. When the incoming solar radiation is intensified, the ice coverage gradually diminishes, but the mean ocean temperature remains relatively constant. Overall,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at the current levels of three external factors the stability of global climate is highly resilient. However, there exists a possibility of extreme states of climate, such as a snow-ball earth and an ice-free earth.  相似文献   
1000.
We prepared cold-setting cement with metakaolin from kaolin dehydrated at 800 ℃ and phosphate, and studied the phase composition, microstructure and setting reaction mechanism of the cementing material by means of infrared spectroscopy, thermogravimetry, X-ray diffraction,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metakaolin-phosphate cement is predominantly amorphous, where the phases responsible for chemical setting are mainly amorphous aluminophosphate hydrates. The reactivity of metakaolin depends on the particle size. Metakaolin particles of 1.75 μm in D50 have an acid dissolution index up to 18.45%, and the reaction with phosphate at room temperature to form metakaolin-phosphate cement takes only 6 h. The so obtained cement shows a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92.5 MPa after 7 d and keeps its amorphous phase at 1 000 ℃, demonstrating better bonding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higher stability at a medium or high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