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97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175篇
教育   3669篇
科学研究   1288篇
各国文化   45篇
体育   480篇
综合类   401篇
文化理论   34篇
信息传播   89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229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226篇
  2014年   324篇
  2013年   359篇
  2012年   463篇
  2011年   488篇
  2010年   455篇
  2009年   431篇
  2008年   381篇
  2007年   449篇
  2006年   423篇
  2005年   349篇
  2004年   225篇
  2003年   258篇
  2002年   306篇
  2001年   292篇
  2000年   164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subject formation of Chinese peasant workers by exploring the emotional dynamics of their struggle for social security, in particular, the new political possibilities created by emotional forces, and the complex ways they experience and articulate the distinctive kind of emotional politics that binds peasant workers with the state in their co-production of emotionally charged power relations, identities, and subjectivities. It formulate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hat explores the emotional politics of fear that plays out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conflict triggered by social insurance contributions has become a component of the ensuing social crisis, where many protest events are triggered by widespread outrage at the violation of legal rights to social insurance and other welfare security.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struggle of a group of peasant workers at a UNIQLO supplier in Shenzhen, exploring how their fears for the future are constituted, and how their emotional feelings of insecurity motivate collective action and reconfigure their emotional identity and subjectivity in the face of extreme risk. Informed by a rel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emotion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omplex ways in which the proliferation of fear, as a result of an anticipated pain in the future, articulates the process of subject-making in the face of increasing instability and precarity. The study attempts to demonstrate the centrality of fear for China’s sociopolitical order and the radical action of labor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192.
Minks are raised in many countries and have transmitted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to humans. However, the biologic properties of SARS-CoV-2 in minks are largely unknown. Here, we investigated and found that SARS-CoV-2 replicates efficiently in both the upper and lower respiratory tracts, and transmits efficiently in minks via respiratory droplets; pulmonary lesions caused by SARS-CoV-2 in minks are similar to those seen in humans with COVID-19. We further found that a spike protein-based subunit vaccine largely prevented SARS-CoV-2 replication and lung damage caus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in minks. Our study indicates that minks are a useful animal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of drugs or vaccines against COVID-19 and that vaccination is a potential strategy to prevent minks from transmitting SARS-CoV-2.  相似文献   
193.
校园文化,是指由学校师生员工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共同创造的活跃校园生活,陶冶情操,融娱乐和教育为一体,体现一定教育理念,展现时代精神和风貌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94.
复杂思维是复杂科学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认识论和方法体系。以复杂思维透视道德教育改革,必须在开放的理性指导下,寻求支撑性的文化根基;建立生命的科学,寻找道德教育迷失的主体;运用复杂范式,建立起道德教育的多学科统整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95.
余聪  采诗 《寻根》2009,(3):112-114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大家熟知的。然而,孔子为何取这样的名和字呢?据笔者所知,历代的解释众多,而具代表性者有四:  相似文献   
196.
2006年7月,由于查找资料的需要,译者在上海徐家汇藏书楼翻阅《字林西报》,无意中在1924年7月14日《字林西报》60周年增刊上发现了胡适的这篇文章。这份增刊可以说是一份当时中国各界名人的文章荟萃集,除了胡适,还有诸如唐绍仪、宋美龄等人的文章,每位都在其擅长的领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胡适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便是提倡和推广白话文,鼓吹新文学。此篇文章的主旨便是推广白话文运动。全文大致介绍了中国的白话文运动和文学革命,并得出文言文已死,而白话文则适用于从文学创作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结论。这也是胡适的一贯观点,在他的《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文学改良刍议》等文中,以及《国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等著作中,他一再强调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乃历史之大势。胡适认为,过去的文学已经僵化,并且有三大毛病,即无病呻吟、摹仿古人和言之无物,而新文学正是要改变这些毛病。新文学的本质是"活的文学",认为文学语言要"活",需用浅显生动的白话进行创作;文学精神要"活",需有真情感和真思想的贯注,而具有这种文学性的文学在胡适眼中就是白话文学[参见刘波.胡适论"活的文学"--民间文学之文学性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这次发现的这篇文章除了概括了上述观点外,还由于是刊登在英文报刊,是供在沪外侨及海外人士阅读的,胡适在文章中描绘了一个白话文运动的全景,从文言文兴盛的原因到需要改革的理由、改革的先驱以及改革的困难和成效等等。可以说,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在原来基础上深入,却完整地体现了胡适关于白话文运动的思想。译者查阅了1994年12月由耿云志主编、黄山书社出版的《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1998年11月由欧阳哲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胡适文集》,同年1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胡适文集》,以及2003年9月由季羡林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胡适全集》,均未收录这篇文章,希望此文的发现可以为研究胡适及白话文运动、文学革命提供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7.
对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生培养的特色进行了总结和介绍,按照“如何做研究-研究选题-研究方法-成果展示”四个步骤进行了详细阐述。为提高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从引入《Transportation Seminar》、学科交叉培养、出国交流、课程设置和面对面讨论5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讨论,以期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8.
目的: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和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进行调查研究.方法:选取2012级排球班学生90名.分为实验组45名,对照组45名.实验组运用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按常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对两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进行健康信念模式教育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和体育锻炼的依从性与常规教育方式相比,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可明显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提高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9.
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国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等相关网站公开信息,对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学科60位博士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博士研究生经博士生学习期间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学术发展力大幅提升,产出了一批拥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不同类型高校、学科博士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等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0.
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以复杂的叙事策略讲述黑人妇女的悲惨命运,体现了黑人女性在白人文化的强势作用下生命的扭曲,黑人在变异环境下的同化或顺应,以自己独特方式寻找自我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