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教育   141篇
科学研究   80篇
体育   38篇
综合类   20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牟宗三先生尝言:"荀子之学,历来无善解。"自汉以降,"无善解"的现象一直绵延至今。当下学术界大多将荀子人性学说概括为"性恶论",就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无善解"案例。本文从"礼"切入荀子思想内在逻辑结构,继而论证"礼"之道德精神是"仁"。对仁存在正当性的证明,实际上已触及荀子思想另一重大理论问题:荀子思想体系中是否存在道德形上学?荀子从道德形上学高度为仁存在正当性进行论证,这是荀子仁学所达到的理论新高度,同时也是学术界自汉以来一直忽略与低估的学术问题。在本根论层面,仁是"天德"。作为"客观精神"的仁具有绝对性、普遍性特点,因而是人之"命";荀子"人性"概念蕴涵三层义项:人之欲、感官功能与属性、"人之所以为人"的自然德性。在人性论层面,荀子一再声明人"有性质美","性伤"才有可能导致人性趋向恶。"人之性恶"与"未发"意义上的欲没有直接关系,恶不是"本始材朴"自然材质固有的本质属性,恶只与后天"已发"意义上的发生学有涉。荀子人性论立足于"人之所以为人"基础上立论,仁是"心之所发",所以应"诚心守仁","致诚"就是让内在于人性之仁"是其所是"地彰明。因此,将荀子人性学说界定为"性恶论"、"人性恶",不能不说是一深度的误读与误解。  相似文献   
322.
研究生学术不端惩防机制:自律、他律与惩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内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人们也为频发的学术不端事件深感忧虑。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学术自律固然重要,但光靠自律不能解决问题;防范学术腐败他律比自律更重要,但他律须经由自律奏效;宜将他律制度规范化、常态化,自律、他律与惩处相结合,方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323.
从口语表达的思维方法出发,归纳了大众传播中的几种典型口语表达结构,并对其内涵和应用做了分析与解释。通过描述划分与归类、原因与结果、存在与可能三种结构的内涵和功能,并根据口语表达对象的不同,分析了三种结构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324.
微量元素及其在体育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量元素对机体完成细胞功能、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极为重要。研究证明,微量元素对运动员提高运动能力,恢复疲劳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325.
针对人耳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人耳图像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人耳识别系统。实验结果验证了利用主成分分析提取人耳图像特征的可行性与高效性,为解决该类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26.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正在促进软件结构研究的发展,特别是对于那些面临需求经常变更的企业过程流程应用系统而言更是如此。为了适应现实需求,本文给出了一个基于粒度等级和松散耦合的动态软件流程(SAWM)模型,利用XML的可扩展性提出了FDL流程描述语言和ADL活动描述语言,结合SAX事件驱动的解释技术实现了流程语义解释和自适应调整,建立了软件动态流程关系。  相似文献   
327.
The India-Asia collision is an outstanding smoking gun in the study of continental collision dynamics. How and when the continental collision occurred remains a long-standing controversy. Here we present two new paleomagnetic data sets from rocks deposited on the distal part of the Indian passive margin, which indicate that the Tethyan Himalaya terrane was situated at a paleolatitude of ∼19.4°S at ∼75 Ma and moved rapidly northward to reach a paleolatitude of ∼13.7°N at ∼61 Ma. This implies that the Tethyan Himalaya terrane rifted from India after ∼75 Ma, generating the North India Sea. We document a new two-stage continental collision, first at ∼61 Ma between the Lhasa and Tethyan Himalaya terranes, and subsequently at ∼53−48 Ma between the Tethyan Himalaya terrane and India, diachronously closing the North India Sea from west to east. Our scenario matches the history of India-Asia convergence rates and reconciles multiple lines of geologic evidence for the colli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