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篇
各国文化   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长期以来,我对于当代旧体诗歌写作充满“偏见”,这与我读到的平庸之作太多有关。格律诗自唐以后,难得辉煌,这是有目共睹的客观存在,但宋代以还,仍然屡有佳构,弦歌不绝,即使到了现代,旧体涛作中也还有鲁迅的“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和郁达夫的“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等等佳句,到了当代,旧体诗苑中除了毛泽东天才英纵充满霸气的诗词之外,佳作寥寥,尤其是我称之为“老干部体”的旧体诗作,更让人不忍卒渎。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基础良好,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动漫产业基地建设;二是构筑完整的动漫产业链;三是完善公共服务与支撑体系建设;四是打造原创知名品牌;五是鼓励动漫企业参与外包服务;六是建立国家级动漫产业人才培养基地。  相似文献   
13.
寻根派小说作为最近几十年以来惟一自觉的小说流派,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重点。寻根派小说纠结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暧昧的传统特色与模糊的现代特征导致了寻根派小说具备着罗杰*福勒所说的“文本间性”的特征;寻找与背离,是寻根派小说的文本品性。  相似文献   
14.
文化创意产业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条件下,以进入小康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消费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最新传播方式为主导的,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科技的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型产业。它是以创意创新为核心,以知识资本的运作为手段,统摄生产、传播、流通、消费等产业发展全过程的复合概念;是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形态包括原生形态的创意、交互性创意、衍伸性创意和推陈出新式创意。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具有产业之间的融合功能和空间资源的集聚功能。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相似文献   
15.
使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这是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这一思想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归结起来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一、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了“要使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的结论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过去的失误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把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度化。他说:“从遵义会议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中央和毛  相似文献   
16.
楚文学:中国浪漫主义的大河之源□刘保昌清末民初的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楚人物产丰饶而食物常足,不忧冻饿而安居乐业,在崇巫信祀秀水奇山的环境中悠游岁月,逐...  相似文献   
17.
将武侠小说写得神似于古龙的青年作家庹政,这一次转战官场,语言一如既往优美,理想的火焰更加炙烈。三派人物构成商州政界的三大江湖门派,他们的领军人物分别是市委书记许桥、市长和市委副书记赵文东。小说就围绕这三派,讲述了独特的官场江湖故事。  相似文献   
18.
史德、史才和史识是中国传统历史学家、史学评论家非常重视的问题。自孔子始,其后的司马迁、班固、刘知几、章学诚,近现代的梁启超、郭沫若、翦伯赞等人都十分注重德才识三方面的修养,并一致将此作为评品史家优劣的标准。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史德、史才和史识...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发展,政权统治频繁更迭,步兵在军事上日益显示出巨大优势,加上民贵君轻、人重于天的人本、民本思想的发展,促成了谍报活动的生成。终春秋之世,谍报活动一直在列国争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春秋时期谍报活动的生成与发展,无疑是对周代以前处世为人行为准则的反叛,是当时文化群体人格选择的必然结果,是秩序伦理走向无序混乱的必然结果,是族群创造走向个体创造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心理由重天道向重人世转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诗以反传统为其肇端 ,外国的诗歌资源是现代新诗人的锐利武器 ,新的诗歌理念、形式、手法等都给当时的中国诗坛带来了新气象 ,新诗之“新”便体现于此。而中国传统诗学留给五四新诗人们的也决非一种历史包袱。他们站在中西文化的交汇处惊叹于二者的美丽 ,而出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偏向于从西方诗学中汲纳创作资源。考察新诗人群体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时既难舍弃也难归依的复杂心路历程 ,可知隐藏在“西化”外表下面的这些诗人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顾与潜性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