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文化理论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主持人的话 :2 0 0 2年 10月 2 7— 2 8日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联合举办“新中国史学的成就与未来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 6 0余位学者与会。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史学研究所所长龚书铎教授在致开会辞中指出 :这次研讨会的宗旨是通过讨论 ,以达到对新中国史学有进一步的正确认识 ,在唯物史观指导下 ,更好地推进当代中国史学的发展。与会学者何兹全、王钟翰、张传玺、金冲及、田余庆、林甘泉、蔡美彪、王思治、张海鹏、庞卓恒、王桧林、刘家和、陈启能、李伯谦、邱树森、王晓秋 ,李根蟠、张国刚、顾奎相、吴怀祺、陈其泰、房德邻、江涛、邹兆辰、钱茂伟等教授在研讨会上各抒己见 ,对新中国史学在发展中的成就及其经验教训作了深入的探讨 ,对中国史学发展前景提出了一些设想和思考。我们将在《史学史研究》上发表有关这次研讨会的详细纪要。从学术史上看 ,前人的积累 ,正是后人的起点。我们举办这次研讨会 ,是考虑到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史学做出实事求是的、合乎科学认识的评价 ,是当前史学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一。人们在认识上的差别和评价上的歧异 ,总是会存在的 ,通过讨论和切磋 ,求大同存小异 ,可以不断在一些问题上取得共识 ,而在一定条件下的共识 ,可以  相似文献   
12.
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学说,人类历史共有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奴隶制、农奴制(封建制)就是其中的两个必经阶段。作为两个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奴隶制与农奴制之间是有著本质的差异的。关于这一点,马列主义经典作家们也曾有过明确的原则指示。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历史学界已经完全确切地掌握并运用了经典作家的指  相似文献   
13.
<正>总书记的贺信,令人振奋。下面我就总书记的贺信谈一点个人的体会。首先,"历史是一面镜子",这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历史思维的很重要的特点。这句话的根据是《诗经》和《尚书》。《诗经·大雅·荡》中说:"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在这句话产生的时代,西周的盛世已经过去。这首诗的目的是提醒周朝要注意殷失败的原因。另一个可能的根据是《尚书·多士》,这是周公对殷遗民发表的讲话。殷遗  相似文献   
14.
《汉书》在体例上是断代史,而班固著书的自我期许却是横罗多重学术、纵贯古往今来,这似乎是矛盾的。其具体表现就是十二帝纪为断代史,而八表、十志则充满通史精神。八表分为三类:第一类按封爵分有六表,以《异姓诸侯王表》居首,其中的异姓诸侯王皆为项羽主持下所封,故起点早于汉之统一,已溢出断代范围。表序在内容上与《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颇相似,综述由封建而郡县的发展大势,可看作六表的总序。第二类为《百官公卿表》,其上篇为序,述古代官制通史;下篇则记汉代之官,行文中往往交待某官由前代某官演化而来,可看作通史背景下的断代史。第三类为《古今人表》,所列皆为汉以前人,完全出乎断代汉史之外,实有酌古鉴今之意。至于十志,则都是专门学术通史,其框架大体由损益《史记》八书而来,而以《律历志》居首更寄有深意。《律历志》的重心在历法,涉及天时与农功之关系,引而伸之,则涉及天道与人事之关系,实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修订新版;历法的推阐本来就为古今之流提供了时间坐标,加之把刘歆以三统历与"三统"、"五德"之说相参伍而推演出的《世经》也吸收进来,便直接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通史体系,这又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修订新版!《律历志》在原则上为《汉书》十志起着总导论的作用。作为断代史的《汉书》为什么会有通史精神?一个王朝,有头有尾,而作为其存在载体的文明,则是绵延不断的。《汉书》要呈现的是西汉时期文明的有机构成,所以才有通史精神,政治史只是其划段标志而已。  相似文献   
15.
也谈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家和近年来,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开始受到多方面的重视,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我也愿意对这个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和广大的读者。下面我谈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学术发展带来的专业...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连续性与统一性,这是大家都能公认的。黑格尔也承认此点。可是,他否认中国历史有发展,从而说中国的历史是"非历史的历史";又否认中国的统一是多元一体的统一,从而说中国的历史是"抽象的统一"。这样就严重曲解了中国的历史。现在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对黑格尔的这些论点进行分析与驳论。首先,黑格尔的偏见是出于他的世界历史的观念体系,即人类历史从东方起到西方止,经过东方世界(以中国为代表)的幼年时代,到希腊世界的青年时代,到罗马世界的壮年时代,最后到日耳曼世界的老年时代,即最成熟的时代。他给中国派定了幼年的角色,因而永远不能有所发展。这无疑是一种曲解。再则,须明确"连续"与"发展"两个概念的定义及相互关系,在肯定黑格尔的发展包含自我否定论点的前提下,辨明社会的质变与文明断裂的不同;黑格尔之所以不顾希腊、罗马与日耳曼之间的文明断裂而高论世界历史的发展,那只不过他的世界"精神"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连续发展。可是,他的世界"精神"历程并非真实的世界历史。最后,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和历史是在人们多重的交往(或关系)中形成的,正是横向的共时性的交往与矛盾推动了纵向的历时性连续发展,而这样的发展的结果也正是每一个社会交往的既定前提。世界历史的形成以及中国文明发展的连续性与统一性就是在这种纵横关系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古代印度的土地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代印度土地关系是世界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资产阶级学者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作出了明确的、原则性的指示。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经典作家在这方面的具体教导,对古代印度土地关系的具体内容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同时对资产阶级学者的有关论点作一些必要批判。应该说明,这篇文章所涉及的不是印度奴隶制社会的整个历史时代,而仅是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五世纪这一阶段。本文所引用的资料,主要是先后出现于这一时期中的,从《阿拔斯檀巴》到《布利哈斯帕蒂》等几个法经和法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古今语文变易的视角,阐释字义句义的准确知识,说明历史及其中的思想,揭示文史之间的内在深层联系和汉字深藏的中华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与史学的研究对象为过去留下的传统,亦为传统本身之流传。这样就有一系列问题需要探讨。第一,厘清具体传统之事物与一般传承之流传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它实际是一种由量变而质变的过程,其中兼涵了常与变。其二,从理论角度来论证传承、传统与创新之间的既相反又相成的辩证关系,而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张力恰恰是历史得以进展的动力源泉。其三,说明人类历史一般过程就是传承与创新过程的具体展现。其四,说明作为对于客观历史过程的追述与反思的史学,其本身必须也应当体现历史中的这种传承与创新的进展,而且也永远只能存在于不断的传承与创新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