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各国文化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笔者根据海上丝路发展过程和特点,阐述海上丝路概念由来,梳理19世纪后期以来研究梗概,指出海上丝路所蕴含的丝绸、茶叶、香料、陶瓷贸易及相应带来文化、科技、宗教等交流的主要内涵,根据中外交往目的和手段,认定和平、友好、平等交流是海上丝路性质所在。其对中外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领域产生重大历史作用和深刻影响,对推动人类文明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只是由于西方殖民主义东来,16世纪开始海上丝路受到破坏,到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西交流性质发生巨变,海上丝路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2.
海洋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海洋物质、制度、精神等文化层面的景观风貌、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以及这些文化要素地域组合所产生的地域分异规律。基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和海陆相互作用,形成海洋文化所具有的外向、开放、冒险、崇商、多元、包容等特质,南海海洋文化在岭南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推动中国历史前进和当代改革开放有重大贡献,加强海洋文化研究可为发展我国海洋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从广州作为一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丰富厚重,近年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已形成对名城文化的冲击和破坏这一基本事实出发,指出城区扩大、人口增长、政区转型、旧城改造等是名城文化被冲击和破坏的根源.而为协调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应区别旧城、新城和乡村等城市地域类型,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少数民族和各类教徒入粤,其与当地族群的矛盾时有发生。在表面的经济利益之下,深层根源在于彼此之间文化的差异。包括外来工为适应地理环境采取的文化方式、饮食、技艺、制度、精神等文化要素不同所致,并由此产生基于外来工就业的地区和行业结构不同而扩大文化差异、民宗非政府组织发展滞后、管理乏力,以及文化安全等存在问题。就此提出建立应对矛盾的预警机制,管理模式创新,加强文化认同和职业培训,扩大相关宣传等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佛教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当今条件下它所具有的经济、文化功能及其活动 ,对周边地区和群众群体产生重要影响 ,形成圣俗二界经济文化互动与整合 ,有利于佛教生存发展和社会稳定 ,应重视和肯定 ,贵州弘福寺即为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6.
根据广东流动人口就业管理模式历史演变过程,划分改革开放前后计划分配和按劳力市场需求就业管理两个阶段,前者违背人口流动规律,压制生产力发展,后者则相反,为广东经济崛起作出重大贡献。在总结广东流动人口就业管理历史经验和评价其就业管理模式现状基础上,指出应根据广东流动人口数量庞大,流动性大,劳力市场管理紊乱,劳资矛盾突出,执法困难等问题,提出“高增长-低就业”、流动人口分流和“文化认同”等就业管理模式,以及为此应采取建立流动人口有序管理和应急机制,组织工会,制定“新客家”安置计划,加强人文关怀等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我国领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传承绵延不绝,迄未中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陆续兴起了200多座都城和2000多座各类城市。这些古代都城与城市,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还是展示我国悠远绵长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的瑰宝;同时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还是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大大小小的中心城市,其中不少还被评为各类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历史时期的都城与城市所在的市镇,除拥有一般行政中心或经济都会所需具备的条件外,它们所拥有的含量丰富、价值连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与开发利用的宝贵财富。多年来,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历史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建筑学以及其他的相关学科如古文献学、古建筑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均承担起了相应的任务,并形成了古都学、名城学等新兴学科。这是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走向繁荣的可喜现象。本刊所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也是历史时期众多古都名城之一,理应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贡献绵薄之力。考虑及此,本刊特自2006年起开设《古都名城研究》专栏,并将它作为本刊的重点和特色栏目,以促进中国古都名城研究为己任,以探索中国古都名城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倾心打造,为国内外研究中国古都名城的学者提供一个平台,为进一步加强古都名城研究,繁荣学术,促进交流,为保护和发展古都名城城市遗产,促进古都名城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作为本栏目的首期,本刊特地邀请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先生组织一组笔谈。笔谈的主题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走向”,邀请部分专家结合自身专业所长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动态和趋向,正在进行中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等畅言所感,各陈所见,以期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有所助益。编者希望并欢迎广大学者能够积极参与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经济地理网络的形成演变是一个时间推移和空间拓展过程,有其独特规律。元代以前网络处在萌芽到雏型阶段,构成广州单中心,吸引面小而分散的放射形地理点轴;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始形成广州澳门双中心,纵贯南北,以及广州、佛山、陈村、石龙4镇横向东西的“T”形网络,造成强大内外轴射态势.鸦片战争后澳港易位、纵轴东移,网络覆盖面扩大,进入拓展阶段,并持续到解放后。近10年三角洲经济崛起,形成穗港澳三中心并存、两纵两横梯形网络和两翼齐飞、双向辐射模型。这个集内外因素长期作用形成的网络,对规划和实施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根据文化创新概念,在粤港澳共同文化地缘关系上,分析粤港澳文化创新历史进程,包括早期粤澳阶段西方宗教、科技文化传入内地;鸦片战争以后在中英葡管治下,以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磨合为标志的主要是粤港文化创新;建国初三地在政治分割背景下各自独立发展,并形成自己文化个性的独立创新,以及近年三地文化交汇创新高潮.伴随着这一过程,包括建筑、语言、风俗、文艺、价值观等各种文化元素及其有机组合而成的文化景观在三地相互扩散,并产生明显的区域效应,深刻改变各自文化特质和风貌,最终形成以物质文化为主流的粤港澳文化综合体.在"一国两制"背景下,这个综合体将为三地经济和空间一体化提供强有力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20.
近年随着广东社会全面转型,广东宗教功能与此日趋耦合,但社会各种矛盾和问题也更加凸现。基于宗教教义、历史传统和经常性活动,广东宗教社团在其中日渐发挥组织经济活动、救灾扶贫、教化、旅游、保护生态环境、整合社会等功能,正受到各方面重视和良好评论,但也存在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能力积弱、数量不足等问题,为此应采取相应对策与措施,以适应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