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教育   44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亲情     
亲情是温暖的,也是永恒的。亲情像一杯浓浓的香茗,当你劳累时,为你驱走疲惫;亲情像一缕轻柔的春风,当你困惑时,为你解除烦忧;亲情像一束明媚的阳光,当你孤独时,为你送来温暖;亲情像一抹灿烂的朝霞,当你无助时,为你带来希望;亲情像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当你颓唐时,为你照亮前程;亲情像一眼永不干涸的清泉,当你失败时,为你提供动力。当你出远门时,是母亲彻夜不眠,靠在门边,望眼欲穿;当你遇到挫折时,是兄妹千方百计,帮你渡过难关;当你深夜未归时,是妻子徘徊在小巷中,苦苦把你等待;当你生病卧床时,是儿子用稚嫩的小…  相似文献   
42.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纷纷向大众化阶段发展。与此相应,各国对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进行了必要的改革。韩国是中国的近邻,其招生考试制度的变化发展极具特色。比较分析中韩两国招生考试制度的异同,可以看到,韩国为适应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而不断改革和完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一些经验,对我国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3.
李琦说“一个人,一个民族都该是有情怀的”,诗歌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是一个有着倾诉欲望的人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44.
为什么读经典? 在不同的时期读经典,意义不同。青少年时代,每一次阅读都是第一次接触一个世界,如同在现实中接受新鲜的经验一样。许多年之后,也许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读过的书,可是它已经把种子留在了我们身上,它持续地在我们身上起作用,虽然我们未必意识得到。一个人在成熟的年龄,  相似文献   
45.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21世纪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人才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的一门必修课程。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教学的特点,适时、适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习动机,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46.
一、创设情境,激发联想儿童是想像力最丰富、最活泼时期。儿童愿意去发现各种事物。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励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  相似文献   
47.
如果有人想用很小的空间,譬如一间屋子,来最大限度地容纳悠久浩瀚的人类精神的历史,那他大概可以想出这么一个办法:为这间屋子精心挑选书籍。不过,把书放在自己的屋子里,却并不等于拥有了这些书。拥有一本书的真正意思是:阅读它,  相似文献   
48.
成长背景和人生际遇怎样影响着一个作家的个性与禀赋?"海派文学代表"王安忆又如何看待"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传统与当代继承关系?学者张新颖与作家王安忆就此展开一次智慧的对话、思想的交锋  相似文献   
49.
在王安忆创作的初期,有两件事成为她文学道路的关节口:一是到“文学讲习所”学习,把她带进了时代的文学生活当中。另一件是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带给她一个宽阔的视野和背景。这两个关节口上的经历和接触的人事,对她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0.
林海音(1918——)从五十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六○年出版了她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作品《城南旧事》。但她为大陆读者所熟知则要晚得多,大约是《城南旧事》在大陆搬上银幕,并荣获马尼拉第二届国际电影节金奖之后。大陆读者对林海音表现出的特别的热心,不能不说跟一种“反差”效果有关:她作为一位台湾作家,最优秀的作品却是写旧北平的生活。而且和一般写北京生活的作品相比别具特色,这其中的原委是怎样的呢? 林海音是台湾苗栗人,出生于日本大阪,幼年随父母从台湾迁北平,一住就是二十五年,直到一九四八年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台湾。林海音自己说:“北平是我住了四分之一世纪的地方。读书、做事、结婚都在那儿。度过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玻璃瓦相媲,因此我的文章自然离不开北平。有人说我比北平还北平,我觉得颂扬得体,听了十分舒服。”①这样一种对于往日居住地的感情是很容易理解的,特别是怀着此种感情的人是在那里经历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完成了人生中的几件“大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