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教育   41篇
各国文化   2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曾思艺 《世界文化》2009,(11):13-15
普希金(1799~1837)的一位女友曾这样评价他:“在他的一生中只有两件事是他最喜欢的:诗与满足自己的强烈的爱欹。在这两方面,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对普希金的最中肯评价。在诗歌方面,普希金创作了八百多首抒情诗、数十首叙事诗,还有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俄国诗歌乃至民族文学的基础,成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相似文献   
22.
曾思艺 《世界文化》2010,(11):20-22
《矛盾而迷恋的爱——莱蒙托夫少年时期的爱情及苏什科娃组诗》一文(见《世界文化》2010年9月刊)所说诗人对苏什科娃的爱,主要还是一个少年对一个美丽的青年女性自然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天才的少年诗人对理解自己的知音的寻觅,这种爱尽管热情,但不炽烈,更由于女方不理解自己而深感失望,因此即使失恋也不会痛彻心扉,但他随后对伊万诺娃的爱,却是激情满怀,发自心底的。  相似文献   
23.
爱情神秘莫测,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时候降临,带给恋爱者渴想的幸福;爱情法力无边,能够创造人间奇迹,让恋爱者千古不朽.朱丽叶对雨果的爱情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24.
曾思艺 《世界文化》2006,(11):20-22
生命是十分宝贵的,没有生命,就没有人类自身,也没有这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文化社会。爱情是生命最娇美艳丽的花朵,无论东西方,人们普遍陶醉于爱情。西方更由于古希腊重视个体、蛮族(中世纪以哥特人为代表的非罗马民族)尊重妇女、基督教崇拜圣母玛利亚等等的影响而形成一种重视个人生命,崇拜妇女,珍视爱情的传统。他们称爱人(女性)为“我那最好的一半”,力求在恋爱中实现人生,甚至试图在爱情中把握永恒,使爱情上升为人生的永恒境界:“一千年一万年/也难以/诉说尽/这瞬间的永恒/你吻了我/我吻了你/在冬日朦胧的清晨/清晨在蒙苏利公园/公园在…  相似文献   
25.
在莱蒙托夫短短的一生中,他对三位女性产生了较为热烈的爱情,并且为之留下了爱情组诗,她们是:苏什科娃、伊万诺娃和洛普欣娜。不过,“对于莱蒙托夫的生平有重要意义的只是他对瓦尔瓦拉·洛普欣娜的爱情,这爱情一直保持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  相似文献   
26.
但丁·阿利吉耶利(一译“阿利盖里”)(1265-1329),是意大利中世纪伟大的诗人,也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最早代表。但丁一生,深深爱恋着一位女性。这位女性就是贝亚特丽齐(一译“贝亚德”、“贝雅特丽齐”、“贝娅特丽丝”、“俾德丽采”等)。贝亚特丽齐(1266-1290),出生于佛洛伦萨的一个高贵家庭(父亲名叫福尔柯·波尔蒂那利),原名贝齐。但丁对她又敬又爱,称她为“贝亚特丽齐”,意即“降福的女人”。但丁9岁那年(1274年)第一次遇见她,便对她一见钟情,18岁时开始写诗歌颂她。尽管后来贝亚特丽齐嫁给一位比但丁更富有、更具声望的男子希蒙内·代·巴…  相似文献   
27.
郭沫若与俄罗斯诗歌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翻译了包括经典诗歌和当代诗歌在内的30余首战罗斯诗歌;多次评述俄罗斯诗人及诗歌。此外,其诗歌创作也受到俄罗斯诗歌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中俄学者关于<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力有不同看法,这与作者肖洛霍夫在不同时候关于这一形象的一些不同说法有关.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作者处于严酷的政治环境中,也与研究者长期以来的社会政治研究模式关系很大.但如从人性尤其是从历史剧变时期追求独立与自由、人道主义、思考者这一角度去思考,将会带来更为开阔的视野,也更能说明格里高力悲剧的原因及其悲剧的普遍意义.因此文章认为,格里高力这一形象反映了历史剧变时期一个追求独立与自由的人性思考者的悲剧.  相似文献   
29.
阿赫玛托娃的早期诗歌主要是爱情诗,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大胆的创新.形式方面的创新主要是艺术手法的创新,表现为戏剧手法、小说技巧、隐喻方式、语言创新、节奏变革,并取得突出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30.
1776年,歌德在魏玛认识了34岁的夏绿蒂·冯·施太因(一译封·施泰因)夫人。她长得小巧玲珑、别有风致,有一张美丽而轮廓分明的嘴,一副薄嘴唇和一双意大利式的大眼睛,椭圆形的笑脸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甚至,“她身上的一切都具有吸引力——那开朗的天性、那温柔而悲哀的声音,那从痛苦中脱颖出来的善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