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教育   41篇
各国文化   2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中俄学者关于<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力有不同看法,这与作者肖洛霍夫在不同时候关于这一形象的一些不同说法有关.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作者处于严酷的政治环境中,也与研究者长期以来的社会政治研究模式关系很大.但如从人性尤其是从历史剧变时期追求独立与自由、人道主义、思考者这一角度去思考,将会带来更为开阔的视野,也更能说明格里高力悲剧的原因及其悲剧的普遍意义.因此文章认为,格里高力这一形象反映了历史剧变时期一个追求独立与自由的人性思考者的悲剧.  相似文献   
32.
曾思艺 《世界文化》2010,(11):20-22
《矛盾而迷恋的爱——莱蒙托夫少年时期的爱情及苏什科娃组诗》一文(见《世界文化》2010年9月刊)所说诗人对苏什科娃的爱,主要还是一个少年对一个美丽的青年女性自然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天才的少年诗人对理解自己的知音的寻觅,这种爱尽管热情,但不炽烈,更由于女方不理解自己而深感失望,因此即使失恋也不会痛彻心扉,但他随后对伊万诺娃的爱,却是激情满怀,发自心底的。  相似文献   
33.
通过对俄国现代主义诗歌深入研究,充分阐述了俄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总体特征。并针对这些特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指出了其特征的成因在于当时俄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社会环境,以及新旧文化交替与文学艺术丰富的使然。  相似文献   
34.
作为西方文化的两个源头,古希腊哲学高扬理性,追求必然性,而古希伯莱宗教则尊崇信仰,重视超自然的启示。一般认为,二希文化在中世纪的融合,奠定了现代西方文化的基础。舍斯托夫在其著作《雅典和耶路撒冷》中旗帜鲜明的反对这一观点,认为二者截然对立,不可调和。全书表达出一种俄罗斯式的终极关怀:批判理性,高扬信仰;认为哲学(宗教哲学)不是一种反省,而是一种斗争——同理性崇拜不屈不挠的斗争。  相似文献   
35.
杰尔查文是俄国第一个真正的诗人,其诗歌超越了此前俄国古典主义的对现实生活所取的排斥态度。杰尔查文诗歌奠定了俄罗斯诗歌后来发展的各个方向,形成了现实生活中人之歌这一显著特征,表现为:炽烈的公民精神;抒情的哲理诗歌;俄国的自然风景。  相似文献   
36.
不久前,收到正芳寄来的一本厚厚的书稿《拜伦研究》,往事随着欣慰,袅袅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相似文献   
37.
埃德蒙·斯宾塞(1552?—1599),英国文学史上与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比肩的大诗人,创作了《牧人月历》、《爱情小诗》(亦译《小爱神》)、《祝婚曲》、《仙后》等诗歌,李赋宁先生指出,斯宾塞的“重要性主要在于他继承并发展了英国的叙事、抒情和讽刺传统,在乔叟和弥尔顿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赢得了‘诗人的诗人’这一美誉”,他“所建立的英诗传统是一种富于音乐性和图画性的诗歌语言,诗歌的背景是一种脱离现实的梦幻世界,叙述方式是讽喻性的,写作目的是道德的和严肃的”,“对他同时代和后世的英国诗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8.
<伊戈尔远征记>的主题至今在中俄学者中仍有不同看法.文章认为其主题颇为丰富,包括紧密相连的三个部分:反对个人英雄,宣扬集体团结,表现爱的力量.  相似文献   
39.
法国19世纪两位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缪塞(1810-1857)与乔治·桑(1804—1876)的相识和相爱,是文坛一个富有传奇性的曲折爱情故事。只是这个曲折的爱情故事,对于风华正茂、热情似火而又深爱甚至痴爱着乔冶·桑的缪塞来说,太过痛苦甚至有点残酷。[第一段]  相似文献   
40.
1850年,俄国诗人丘特切夫(1803—1873)与年轻美貌的姑娘叶莲娜·阿列克山德罗芙娜·杰尼西耶娃(1826—1864)陷入深深的热恋,产生了“最后的爱情”。杰尼西耶娃是丘特切夫两个女儿就学的俄国斯莫尔尼学院副院长的侄女,也是诗人两个女儿的同学。丘特切夫经常到学院去看望两个女儿,得以认识杰尼西耶娃。从大约1846年认识,到1850年两人产生热恋,两人经过较长时间的相互了解,因此,这一爱情显得相当执著和悲壮。这是一种极其甜蜜又相当痛苦的爱情,如此幸福又如此绝望:“啊,在我们迟暮残年的时候,/我们会爱得多痴迷,多温柔……/行将告别的光辉,亮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